新征程 创一流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征程 创一流】学懂弄通做实 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
文:罗莎 刘强 图:课程组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6-14 3661

  墙上指针指向深夜10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的线上会议仍在热烈进行中,参与本学期课程教学的7位老师端坐在电脑前,就课程建设作深入思考的交流和集思广益的探究。

  4月29日当晚的会议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学期总结,同时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课程作集体备课,“老中青”组合的师资队伍纷纷就个人的授课形式、授课内容、重难点及遇到的问题做总结分享与交流探讨。

 image.png

从“学得懂”入手,厚植“理论优势”,建设一流“思政金课”

  “过桥米线是云南一道传统美食,那什么叫‘过桥米线’呢?是指要走过一座桥才能够吃到的米线么?”同学们不禁被逗乐了,“‘过桥’实际上是中国饮食文化当中的一种烹饪方式,将主菜和辅菜同时上桌、在餐桌上完成最后一个步骤的方式就叫‘过桥’。”

  课程组董良副教授去年录制了该门课程的慕课,并参加了省委党校组织的相关培训。他认为,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特的理论性塑造过程讲出来,如何在讲课当中体现习近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这点很重要。

  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字面化的理解会导致原本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指导意义丢失,董良例举了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让学子更好地理解“文化断层”现象。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下足功夫。为了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像董良这样对教学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致力于打造“思政金课”的老师,在课程组屡见不鲜。

  激烈的头脑风暴后,大家达成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教师在教授中,要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除了思想本身的理论性,更应弄清楚这一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其要体现的思考,致力于将新思想讲深、讲透、讲活。” 参与当晚的线上交流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商继政教授表示。

  “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又有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四川省重点建设马院,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中办、国办要求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学院党委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2020年12月,经过精心筹备的电子科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开讲。”该课程建设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刘强介绍了课程探索之路。

  教研室的专题讲授教师有学院的13位老师,还聘请了10位特聘教师加强课程组的师资力量。

image.png

  2021年9月,课程启动了慕课建设,面向全校大一学子选修。在“思政金课”建设目标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录制10个专题、视频42讲,为后续打造为四川省和国家级的一流精品课程蓄力。

  截至目前,在课程组勠力同心下,已基本完成线上慕课建设,撰写了教学案例,课程组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平台通过了全员培训,并完成了课程统一的基础课件,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从“弄得通”着力,把握“时势变化”,推进新思想“入脑入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怎么才能把这一思想的精髓教给年轻学子,让他们能通过对新思想的深入学习,既打开认识当今世界的窗口,又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

在学校高度重视、学院深入关怀下,老师们集思广益、不断碰撞思维火花,最终将教学方法锁定在“理论联系实际”与“问题导向”的特色上,理论讲授做到时间上跟进、思想上跟进、方法上跟进,在“跟进”的迭代中实现不断“推进”。

image.png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课程组把最新的实践案例、实践素材深度融入理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通过展示、演讲、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二是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法。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课程组把“为什么”的问题式线索作为教学展开的基点,而不是首先告诉学生“是什么”的结论性阐释,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思想精髓。

  2021年11月,刘强、丁科参加了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多校联动集体备课会,“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法”是二位老师在与会期间向全国同行交流的课程建设主要经验。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由十大专题组成,力求系统全面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大专题涵盖习近平经济思想、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法治思想、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及教育重要论述,从“价值性+知识性”“建设性+批判性”“理论性+实践性”三个方面,着眼思想性、战略性、智慧性和立场、观点与方法,精要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入脑入心,满足大学生普遍的理论需求,解答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困惑。”电子科大原党委书记、主要授课老师王志强研究员表示。 

  作为还在建设探索中的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干货信息都传授给学生呢?这成为横亘在课程组全体师资面前的一道难题。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程建设,校党委王亚非书记、申小蓉副书记深度参与课程的集体备课会,并提出相关指导意见及建议。王亚非在课程开讲仪式上为特聘教师颁发证书,并为专题授课老师赠书鼓励。

  学院将课程建设标准定位在“思政金课”上,院长吴满意教授在课程开讲仪式后,第一时间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为题,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作了首场专题报告。 

  依循“课前、课中、课后”的原则,通过学院负责人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参加培训、试讲、质量跟踪、意见反馈等环节,课程组牢牢把握住讲好系列专题讲座的抓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用有效的方式方法讲好新思想,让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广大青年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追求。”在指导该门课程的建设上,吴满意教授表示。

从“做得实”落脚,激发“思维活度”,既做“经”师,更做“人”师

社会快速转型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面对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现象,青年学子最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以其强大的思想性、创新性,为回答“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

  “这门课程好似一把钥匙,帮助同学们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门,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当今时代、当今中国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横看’‘侧看’且能‘远近高低看’,从中看到理论知识中不同的‘四时风景’,主动拓宽视野、转变思路,给思维插上翅膀,看清世界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守仁说。 

  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后,电子学院2020级本科生何雨桐说,“吴满意院长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上党课,潜移默化中我就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让我知道了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的指导,而正确的理论品格要有坚定的社会定力、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学习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为建设一个更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义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否准确?通过学习,我找到了肯定的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高度的文化自觉、宏大的历史视觉,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党的知识理论的认识。”电子学院2020级本科生郭晏如表示。

  公管学院2018级本科生孙唯佳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人民满意”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应当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作为公管学子,更应树立广阔的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价值,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谈到课程建设目前面临的困难,刘强认为主要还在于教材。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关于课程的统一教材,老师上课主要的参考资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重点参考的是中宣部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未来,我们规划出版自己编著的教材和案例”,刘强表示。

  “今晚与会的老师都是本课程建设的‘先头部队’,对大家克服种种困难的坚持、努力和付出,我代表学院及个人,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意。未来,我们学院要建设为全国重点马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为有影响力的‘思政金课’将是我们一直不懈的追求。”会议最后,商继政如是说。 

  隔着屏幕,有一种团队同向而行的合力,在悄然滋生。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