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早上6点半左右,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承老师在宿舍此起彼伏的闹钟声中醒来,洗漱完毕,匆匆赶到食堂吃了个早餐,7点到达核酸检测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9月1日,学校发布了《电子科技大学关于落实成都市疫情防控新要求的通知》。根据学校相关安排,党委教工部、人力资源部发布了核酸检测志愿者招募通知。此次,沙河校区有4位教职工作为志愿者入驻,杨承就是其中之一。
左起依次为宣传部原航、生命学院曾红娟、基建处陈隽锋、光电学院杨承
杨承是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专职科研教师。9月1日下午,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学校征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信息,便立刻报了名。回到家收拾了换洗衣服,就赶紧赶到沙河校区。他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候应该冲锋在前!
杨承等几位教工志愿者负责的是核酸检测的扫码工作。早晨7点半到中午11点半,协助完成沙河校区逾4500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是他们这几天的日常。最多的时候,他们每个人要负责近700人次的扫码,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学校给做志愿者的老师安排了宿舍。杨承和其他两位男老师一起住在欣苑2栋一楼的一间宿舍里。一楼潮湿光线不好,刚开始的几天,甚至连网络也没有,但杨承却一点都不觉得艰苦。“我从大四开始到博士毕业,一直住在欣苑。现在再住在这里,感觉像重温了大学时光。”杨承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宿舍里没有空调,洗澡也要去公共澡堂,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言语之中,满是乐观与爽朗。
不做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时候,杨承就待在教研室。他所在的光电技术工程中心主要做MEMS智能传感器的研发与应用。现在,团队有几个研究生坚持每天到教研室上自习、做毕设。杨承觉得,自己在教研室待着,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帮助,会感觉更安心。
杨承是1998年进入成电读书的。本科期间,因为成绩优异,他便保送了研究生。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光电学院的朱大勇教授。提起朱老师,杨承满是感动。“尽管我是朱老师指导的最后一位毕业的学生,但逾百页的博士学位论文,朱老师依然逐页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待我修改后再次审阅,这样多次才正式提交,朱老师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老师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担任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老师,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影响并激励着我。一直以来,朱老师都是我治学育人的榜样。”
读书期间,杨承还参加过学校的爱心社,研究生期间担任过学院的研究生会副主席,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服务同学、帮助同学。
杨承说,“我来到成电已经有20余年了。在这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对成电,特别是沙河校区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是学校培养了我,在学校需要我的时候,我有义务挺身而出,守护母校。”
编辑:何乔 / 审核:何乔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