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民网:把握好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文:叶本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9-28 5805

  编者按:2022年9月27日,人民网理论频道刊登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本乾教授的理论文章《把握好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文如下:

QQ截图20220928102136.jpg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出版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作出的最新贡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需要着力把握好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牢记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既是对党百年奋斗历程主题主线主旨的科学概括,又昭示了新的赶考路上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

  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首要的就是要把握主基调。笔者认为,一是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二是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坚持下去。

胸怀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同时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变革,经济全球化进程复杂演进,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表现在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者为后者提供机遇和挑战,构成前者的外部条件;后者在前者的宏观背景下展开,且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两个大局”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是以大历史观视野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走势和格局作出的科学论断,标定了当前党和人民谋划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就是要将其放在“两个大局”的时空坐标和总体框架中来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一是要在学深悟透中认清“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敢于对历史方位进行正确认识和准确界定的政党,这是党在历史关键节点洞察历史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勇立时代潮头的前提条件。“两个大局”坚持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相统一,是第四卷的基本时代背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在学深悟透中牢牢把握“两个大局”的历史主动。相较于前三卷,第四卷把“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第一专题开篇,更为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焕发出新生机的历史自觉。

把握三大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其辩证统一,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中国、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关键钥匙。其中,理论逻辑反映问题研究本身的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决定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方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分别是对过去以及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理论逻辑根植于历史逻辑,在历史逻辑中证实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既指导着历史逻辑的发展,也推动着自身的发展。同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归纳升华。三大逻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在党领导人民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三大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系统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既要看到其在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要认识其立足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发展,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根本指针。具体来看,学深悟透第四卷要注意把握好三大逻辑,做到两个“统一”。一是要把前三卷与第四卷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学习,第四卷与前三卷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内在关联性。只有推动四卷一体化学习把握,并与“四史”相结合,才能科学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完整体系和原创性贡献,为理解具体论述和政策导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相统一,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根本问题。既要学习第四卷的基本内容、关键要点,还要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其中的精神品质和思想伟力,更要见诸行动,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履职实践的强大动力。

回答四个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中国之问”强调的是本土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世界之问”强调世界维度、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类社会共命运;“人民之问”强调的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时代之问”强调的是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四个之问” 本质上都是“实践之问”,分别对应中国共产党为中国谋出路、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时代谋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指向、呈现出特定内涵,是对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凝练总结。

  书写好“四个之问”的新时代答卷,关键在于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有必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作为理论学习的最新权威教材。一是要在学深悟透中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行动的先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贯穿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之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二是要在学深悟透中站稳人民立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属性和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归根到底需要以“人民”作为最终检验和价值归宿。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认识,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征程上,要把第四卷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研究阐释上做文章、在工作谋划上出实招,以奋进姿态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C22ZX001))


  文章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927/c40531-32534808.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