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9月29日,《四川日报》第15版头条刊登了《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定位靶向施策 全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深入报道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成绩,全文如下:
精准思政创新研究中心。(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1956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时组建的马列教研室,2009年4月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7年12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于同年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获批四川省首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设有电子科技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精准思政创新研究中心、大数据思政研究中心及科技的哲学、逻辑与历史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并设有长征精神研究所、大数据文化研究、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现拥有1个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以及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
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切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精准定位,靶向施策,全速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教学立院,创新发展求精准
(一)站稳“思政课堂”主阵地,“三位一体”打造一流课程
一是加强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以精准思政为抓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深入开展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加强专题巡回式教学,积极开展思政课“金课”建设。学院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2门、“四川省线下一流课程”3门。
二是不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新局面。重点打造了红色之旅、灾后重建实践、城乡一体化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社会实践品牌。学院有1门课程获“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和灾后重建社会实践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坚持名师精准指导,以教促赛,促青年教师成长
学院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吴满意工作室)”等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精准指导思政课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思政课教学竞赛出佳绩,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主办),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1项(四川省总工会主办);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教育厅主办)。
(三)凝聚创新共识和集体行动思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精准思政”教学模式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计划,已完成精准思政创新研究中心云平台版本升级,创建了“精准思政研究”公众号。2019年10月,主办四川省“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实施“精准思政”教学模式研讨会;2019年12月,承办新时代高校精准思政高端学术论坛,促进凝聚四川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共识和行动思路,充分发挥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深化教学改革研究,精心培育教学成果
学院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1项,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1项,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
二、科研兴院,加大力度谋突破
(一)强化技术融入,优化研究方向,深化学科领域
通过凝练特色方向、主办高端学术论坛等,推动了一级学科博士点整体发展。立足学术发展前沿和学科发展重点,着力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9次,不断提升学院影响力。2019年获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先进单位,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具有示范引领、特色显著、影响力较大的学科。
学科方向现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1个优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问题和党的建设4个拓展方向”联动发展的态势。
(二)推进跨界融合,涵育创新成果,打造学术精品
坚持以做大科研和做真科研为目标,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以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使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实施重大课题牵引计划,优化整合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新动能,打造学术精品。
一是科研重大招标课题实现突破,项目总量不断跃升。近5年来,科研项目立项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9项(含国家社科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项(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省级课题20余项(含重大课题1项)。
二是科研成果获奖成效显著。学院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12项,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和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三是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在CSSCI发表,以及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库转载论文200余篇,SSCI实现突破;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部。
三、人才强院,高端引领共成长
(一)打造以“国字号”人才为引领,以省部级人才为主干,以学校“百人计划”、接力计划为推动的“三级人才队伍”体系
一是以“国字号”人才为引领,打造学科领军人才。全职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名,新增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各1人次。
二是以省部级人才为主干,打造学术拔尖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1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及提名人物3名,新增6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三是以学校“百人计划”、接力计划为推动,打造学术创新人才。新增6名“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成长接力行动计划”人选。
(二)教师队伍人数稳步增加,职称结构日趋合理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讲师13人,师资队伍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有序推进对外交流,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学院多渠道多方式搭建交流平台,选送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赴境外交流。与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完成外专引智项目1项;3人入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项目,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做访问学者;2人赴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参加教学培训。
四、培育专业人才,加大社会服务
(一)注重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学院通过延伸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打造实践育人型学生组织。学院研究生3人入选省委理论宣讲团,1人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最美大学生”1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省级首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三等奖1项,“人文经典读书会”获“全国百佳理论社团”称号。
(二)突出榜样示范和朋辈帮扶相结合
学院研究生在《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社会主义》等期刊发表论文127篇;参与重要学术会议300余人次。来自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学生比例23.7%,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率90%以上,历年学位论文抽查合格率100%。共有10名研究生赴6个国家及地区参加长、短期学术交流活动。
(三)发挥优势强宣传、示范引领齐发展
学院形成了省委宣讲团、市委宣讲团和学校宣讲团三级宣讲队伍,累计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校内各单位等开展宣讲500余场次。作为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道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9/282134.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