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成电讲坛邀请到著名编剧作家张勇女士为成电学子带来主题为“从《一触即发》到《伪装者》——剧本创作背后的故事”的精彩讲座。
张勇老师首先谈到和电子科技大学的缘分。儿时因居住在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旁边,总是会在沙河校区玩耍,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便让她倍感亲切。幕后创作者是很难走到台前的,今天她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她的创作故事,聊聊是如何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的。
张勇老师讲到,她童年与外婆相伴长大,外婆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戏曲诗歌,在耳濡目染下,张勇老师便也因此受到文学熏陶,知识的闸门大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文学。且尤其喜爱越剧,张勇老师现场哼唱了几句越剧。
在她16岁时,受当时电影产业的影响,张勇老师说她很渴望成为一名剧本创作者,看着一部部讲爱恨情仇,讲王侯将相,讲家国情怀的作品搬上大荧幕,她渴望着,所以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自己给自己看,模仿着写,学习着写,慢慢地也积累了一些作品。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好的作品被人看见也需要一个知音的赏识,张勇老师回想当年自己背着一书包稿纸前往四川戏剧杂志社,虽然过程很坎坷,但好在遇到了当时的主编老师,老师非常欣赏她,在审核过后不但给了应得的稿费还送来了一大堆书,随后张勇老师的作品《紫竹院辩冤》也顺利发表。
张勇老师接着回忆自己26-36岁的十年时光中,又与写作相伴了十年,不停地创作,渴望自己的创作可以走上舞台,她是一个越剧迷,不过追的是戏曲明星,而当自己创作的剧本得到赏识接到邀约,却因考虑现实生活,拒绝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进修申请。
戏曲写唱词要押韵脚,所以越来越多人愿意创作电视剧,不愿意写戏曲。那么张勇老师又是为什么走上电视剧的创作道路?在讲座中她幽默地说到是因为经济原因。当时因为热爱已经创作出了小说《一触即发》,而偶然的机遇这本书被导演在飞机上偶然看到,当他一口气读完后被深深打动,当即决定找到张勇老师一起将其搬上荧幕。但转行做编剧却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当时的张勇老师因为没有任何电视剧本创作的经验写到第五集的时候,一度想要逃跑,而后来通过与导演的深度交流以及导演提出的硬性要求,终于让张勇老师有了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努力终将获得回报,在当年《一触即发》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收获了许许多多为这个故事流泪、惋惜、意难平的粉丝。
当时的观众反响很好,但是大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而张勇老师看到大家如此喜欢兄弟戏,便又写下了《碟战上海滩》,也就是后来大家非常喜爱的电视剧《伪装者》的原型小说。这部优秀的作品很快得到了正午阳光的认可,当即决定投入电视剧的创作。那一年,张勇老师四十六岁。
三十年的创作光阴,沉淀积累的不仅是写作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更有她对人生的感悟,张勇老师说“人生是一条抛物线,有起有落,当你一直沉浸于顶峰,必会登高跌重”,所以当有的人说再没有像《伪装者》一般的火爆作品时,她却十分淡然。她说,自己的人生有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和家人在未来可以生活得更好,既然选择了,热爱了就得拿得起放得下,况且自己的热爱能够成为工作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张勇老师的眼中,她从没有离开舞台,她依旧热爱戏剧,越剧版《伪装者》也是自己亲自操刀,她表示愿意在戏曲舞台继续发光发亮。戏曲滋养了她,在《伪装者》中能够刻画活灵活现的人物,也是因为我为他们定型了,如明镜是大青衣,于曼丽是小花旦,汪曼春是刀马旦,行当的位置,做事说话都符合这个行当,所以角色鲜明鲜活,人们念念不忘。
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原作者是如何看待《伪装者》中明台对于曼丽的感情。张勇老师说,看戏要看细节。明台在军统的那段时间经历了最严格的培训,他和于曼丽是生死搭档。而于曼丽当时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况且身世坎坷没有文化,她不敢追求爱情,这也是她与汪曼春最大的不同,汪受过高等教育,而这对人最大的影响便是自信。但明台不爱她不代表不尊重她,明台与陈锦云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思想一致,步调一致,信仰一致,明台在这一点上将理想和现实区分得很清。在问到为什么会在成名作《一触即发》中设置男主双生角色,张勇老师答道,双生戏是很受人欢迎的,这是她从戏曲中获取的灵感,双生戏很有戏剧冲突,非常好玩。她所热爱的戏曲舞台永远有可供汲取的营养,艺术灵感就是来源于一点点的积累。《一触即发》的结局最后是为了信仰,生者继承了逝者的名字,活成了他的模样。作为作者的张勇老师也被这些深深触动,也曾经在创作时大哭,宣泄情感。写作者只有在自己被深深触动时,才足以写出感动观众的作品。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