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月29日-30日,以“科技赋新能,融媒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大学生网络素养集训营在清水河校区举行。来自各个学院百余位的新媒体工作者和爱好者汇聚一堂,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共话网络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推动校园网络媒体发展行稳致远。
开营仪式上,主持人杨畅为大家介绍了本次集训营的主题“科技赋新能,融媒向未来”的含义,希望通过开展本次集训营为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网络素养的人才。
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吴娟老师强调了媒体人的责任与使命,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主动交流、深入思考,享受两天的充实学习。也希望同学们把所学所得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活力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新声网络文化工作室主任侯越天同学对此次活动发起“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争做好网民”的倡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一起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争做好网民。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2021级辅导员张东阳老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讲起,以AlphaGo的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为例,讲述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和分层。同时对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进行了分析对比。他表示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更多的应用在交通、教育、金融等领域,这对于新媒体的数据传播有着很大帮助。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博士生曾鹏鹏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驱动下多媒体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对于神态变化、动作捕捉等领域的应用,强调AI技术将在新媒体作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川日报新媒体旗舰《川观新闻》客户端主编曾东平老师站在媒体人的角度,针对怎样做好新闻宣传及新媒体传播这一问题,从大众喜好的传播性、标题的趣味性讲述了新媒体时代如何“博人眼球”。再从传播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告诉同学们要注重新闻的“事实、细节、特色”,要拥有从寻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的眼睛。
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袁亚楠老师以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从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强调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特别展示了川剧数字化的文化遗产科技创新结果,最后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一点成电”公众号学生负责人高紫玉为大家分享了关于公众号推送制作的经验。她提到:文章要吸引读者,要扎根生活;视觉要注重排版,注重形式,力争做到“优美且深刻”。分享之余,她耐心的与同学们交流,解答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并对新一代媒体人表达鼓励和支持。
格拉斯哥学院2019级本科生(交互新媒体艺术iArt辅修专业)马铭卓讲述了自己和团队在制作交互作品《五音》的经历,从选题到落实,从软件到硬件,展示了一项优秀的交互新媒体作品的诞生过程,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思路和改进方法。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交互新媒体艺术iArt辅修专业)李左嘉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在理工底色学校玩艺术”的经历,分享了作品《舆论》《你好人类》等交互新媒体作品的创作过程,展现了新媒体下蕴含的深刻艺术性和人文关怀的哲思性。
逆光摄影工作室骨干成员雷晨晨分享了自己对于摄影技术的理解,讲述了自己在摄影上独到的见解,从构图、调色和寓意上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认为摄影是一个“追求美、发现美、捕捉美”的过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摄影中感悟到生活的美。
党委宣传部v豆短视频团队成员魏东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创作一支VLOG的过程。从前期的风格挑选、中期的拍摄技巧和后期的素材整合处理三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最后强调了制作VLOG要有自己的风格,做别具一格的新媒体。
闭营仪式上,新声网络文化工作室指导老师温荣玢希望同学们经过本次培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相关新媒体知识,为新媒体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优秀营员代表张天瑜表示,自己在本次培训活动中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也全面、深刻地提高了自身的网络素养。希望自己明年能够再次来到集训营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想法。
本次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新声网络文化工作室、凌丹网络名师工作室承办。
编辑:赵海玲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