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习二十大】学习强国 | 六个坚持:正确处理一切工作的方法论
文:吴满意 薛玉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媒体 时间:2022-12-07 4744

  编者按:12月6日,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理论研究”栏目刊登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满意、薛玉梅撰写的理论文章《六个坚持:正确处理一切工作的方法论》,全文如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贯穿的重要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它们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为我们前瞻性地思考、全局性地谋划、整体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是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就意味着必须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这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活水源头,规定和引导着共产党人的行为方向与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就意味着必须始终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聚焦就业扶贫、聚力脱贫攻坚战,推进全民参保,打造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一系列增进人民福祉的新政策新举措出台,无一不是人民情结的体现,无一不是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重要表达。坚持人民至上,就意味着必须把人民立场贯穿于每项工作之中。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才能确保工作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真正倾听人民心声,积极回应人民关切,才能解决好人民反映最强烈的急愁难盼问题,并自觉用“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真正汇聚人民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创业史表明,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是赋能百年拼搏的动力之源,是赋力百年事业的成功之基,更是助推我们走向辉煌未来的光明之始。

  坚持自信自立是践行责任担当的精神力量。自信自立是中国人民的内在气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源自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积淀,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荟萃,绽放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成就汇聚,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非凡风采,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践行责任担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自信就意味着坚信“前途光明”。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足以证明: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实现奋斗目标。在新阶段中,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敢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实践,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够“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自立就意味着深刻认知“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探索,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我们的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既不能无视快速变化的实际,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要在坚持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鉴多样化文明中的养分。唯有自信,方能自主;唯有自立,才能自强。在新时代征程上,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既要借势乘势又要自立自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自信自立的精神动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必将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态度。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千秋之伟业,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唯有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守正”就是要坚守正道,守住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为我们从事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指明了举旗定向、固本强基的守正之义;“守正”就是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就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夯实信仰根基,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守住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创新”,既要创理论探索之新,创实践发展之新。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面对国内外形势呈现的诸多新变化和新要求,要积极主动开辟新局,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说前人没说过的新话,敢干前人没干过的事情,以创新精神开辟世界之问的新指向、以创新举措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重要方法,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坚持问题导向是解答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根本要求,对于我们创造性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就能激发实践动力,在事业上有新突破、在工作中有新作为。奋进的十年,我们直面时代难题,经受了多重考验,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面向未来,我们依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把坚持问题导向落到实处,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只有不断推进问题导向方法论与当代中国时代问题、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深度契合,方能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统筹全局工作的思想方法。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有很多系统性工作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充分发挥系统观念的重要方法论作用。坚持发展而不是静止、全面而不是片面、系统而不是零散、联系地而不是孤立看问题,是系统观念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将系统观念切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桥”与“船”。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理清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机理,制定出正确引导全局的战略和策略;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矛盾,在管与放之间进退裕如,统筹好活力与秩序;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调动发展合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驾驭防控风险,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做好应对最严峻局面的思想准备。因而,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度,以便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坚持胸怀天下是建设美好世界的壮阔情怀。胸怀天下既是一种使命担当,也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坚持胸怀天下,把自身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时代坐标系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特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博大的世界情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国内国际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世界眼光,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始终秉持世界情怀,将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胸怀天下,不仅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基于对时代大势的准确判断,中国共产党将胸怀天下的壮阔情怀付诸于着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实践中,坚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崇高追求,为推动世界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新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为创建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团中央中特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薛玉梅,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