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耿勇:面对挑战要“更勇”!
文:信通学院 图:信通学院 来源:信通学院 时间:2023-01-03 11573

  近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邱昆教授团队与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周强教授、邓光伟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Coherent optical communications using coherence-cloned Kerr soliton microcombs”的论文。该研究采用片上集成克尔光频梳,分别作为数据发送端的多波长载波光梳,以及数据接收端的多波长本振光梳,并通过泵浦传递、两点锁定、光学分频等创新技术,实现了载波光梳与本振光梳的频率相位锁定,在50km距离间隔条件下多个载波与本征之间拍频线宽<100Hz,从而显著地降低了相干光通信中频率估计和相位补偿算法的复杂度,有望促进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的频率规范度从GHz朝Hz量级演进,为解决光通信系统目前面临的“功耗恐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有望应用于远距离时频传递、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等技术领域。

1.png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耿勇。在学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过去几年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实施 “青年人才学术托举工程”“百人计划”“人才发展服务支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不断强化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师资博士后队伍建设。在耿勇眼中,学院提供的平台与机会,使他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开展交流研究,是他能取得这一系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

沉心科研,不畏未知

  耿勇本科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后直博保送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邱昆教授团队,从事硅基集成光子芯片方面的研究。两年前,在博士毕业分岔路口的耿勇,毅然放弃了令无数人羡慕的高薪offer,决定留在电子科技大学,申请师资博士后职位,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

2.png

  谈起他所做的这个决定,耿勇提起了苹果前CEO乔布斯所说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是促使社会进步的最有利工具,成为师资博士后,能够给他更多的时间,让他潜下心沉淀,去研究热爱的方向,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课题可以做出一些技术上的突破,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解决国家的部分重点需求。

  相比于就业,师资博士后是一条更难、压力更大的路,其岗位性质也对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耿勇看来,要以“更勇”的态度面对未知,“人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当你心中有信念,就不会害怕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再大的压力也能扛得住。”耿勇回忆起近几年的经历感叹道,“有确定的方向,有博士期间的积累,我知道我一定会做出成果,所以我不害怕前路的未知。”

脚踏实地,挑战自我

  耿勇坦言,在刚刚选择这个方向时,他其实是比较茫然的。“我们的研究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涉及光学芯片设计、测试封装以及通信的一些算法,实验系统极其复杂,许多设备的操作方法对我而言都非常陌生,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东西少之又少,我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摸索,熟悉。从0到1的过程很难,但这也是让一个人成长最快的阶段。”

3.png

  2019年,在准备投递第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时,耿勇度过了一段非常难熬的时光:实验面临众多难点,借用的仪器设备存在时间限制。“我们为了这个实验投入了半年的准备工作,如果做不出来,就意味着6个月的时间被浪费。这对于只有两年时间的我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为了缓解焦虑与压力,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他把大实验分解为小任务,脚踏实地,一步步地推进,长期撰稿与修改,隔三差五的熬夜加班,每天教研室、食堂、家三点一线,百余次不断的试验和改进,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论文,日日夜夜的耕耘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果实。

  在耿勇看来,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吃苦耐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好。“不管是在哪里,30岁都是人生的事业上升期,而处于人生这个最好的阶段,就更应该沉下心来。只有积累的足够多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此外,耿勇也提到,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高效思考、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时间。“低效的加班是最大的懒惰”,他强调,“多交流多讨论,有助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别人,是无法及时推动进展,也是出不了好成果的。”

  回忆起这段奋力一搏的日子时,耿勇的语气是坚定的:“后来其实回头来看,无论是人生还是科研,当你真正很用心地努力坚持做一件事,每一步都踏实走好,一切都会有所收获。”

收获满满,青春无悔

  不后悔,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是耿勇对这两年时光的总结与评价。

  与普通博士后不同,师资博士后作为学校师资后备力量,学校对其要求更高、更严。时间紧,任务重,在巨大压力下的科研生活,极大地锻炼了耿勇的韧性,让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压力,而两年内无数次的交流讨论思考,也帮助耿勇逐步构建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方法与体系,让他在面临难题时更加游刃有余,进一步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而这也是他在这段经历中最大的收获。

  师资博士后,“师”字不容忽视。耿勇一直冲锋在实验室的最前沿,带领团队解决问题,协调仪器的借用与使用,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验技巧,“亦师亦友”“对科研孜孜不倦”是团队同学对耿勇的一致评价。“一次次和团队成员沟通协调的过程使我的交流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学会了如何带学生,如何安排布置工作,这也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耿勇希望自己在今后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我想把我在科研中学到的经验与一些知识分享给学生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课堂的教学,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科研。”

4.png

  耿勇也提到,无论是学院在科研经费和日常生活上给予的大力支持,还是学校提供的科研平台与机会,亦或是师资博士后出站优越的留校政策,都给了他去试去拼的底气,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科研自律,科研自信,科研自强,抓紧时间加油干,相信自己,青春无悔。”这是耿勇时常激励自己的话,而他也希望把这句话送给之后申请师资博士后的优秀人才,希望大家都可以不畏未知,更勇拼搏!在出站后,耿勇计划继续留校,深入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国家在集成光子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真正的“T”字型人才。



编辑:赵海玲  / 审核:何乔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