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奋进“十四五”】杨海光: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服务国家践行使命 持续奋斗狠抓落实
文:新闻中心 图:逆光摄影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3-02-22 5234

编者按:2月15-18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干部培训暨2023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召开,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学院的负责人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海光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005-科研院.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代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从以下四个方面,汇报一下科技工作的情况和重点工作。

一、科技工作发展

规模与实力方面,2022年我校的科研经费较2018年翻一番;7个单位到款超亿元,大团队数量和经费占比逐年提升。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过千万项目数量稳中有升,深度参与、配套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型号任务,军事电子特色优势持续保持,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了成电贡献。

成果与贡献方面,近些年我校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nature/science(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正刊文章均实现突破,2项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成果转化进入新常态,近三年有积极进展。

人才与团队方面,近五年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国家专业组专家队伍不断增长;科技部万人领军科技创新团队、自然基金创新群等团队建设我校均有重大收获。

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近五年学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较大新增。目前学校已有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8个。

回顾学校的科技工作成绩,我们首先要感谢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和卓越贡献,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校深度融入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对标“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和兄弟高校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大幅提升。我们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交叉融合的系统性思维不够,参研国之重器的数量和核心程度不足;支撑原创性成果产出的重大基础设施缺乏,发表CNS论文没有实现常态化;高质量的技术供给不足,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数量还需要提质增效。面向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我们还需要持续奋斗、跳起摸高。

二、未来五年规划

未来五年,我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四个面向”,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潜心研究、相互欣赏、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加强校内外科技资源整合,开放、聚焦、融合、奋斗,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全力推进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未来五年学校的科研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成果显示度、大科学装置建设、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实现新的跨越发展。通过加强体制机制的保障,形成“学校-学院-团队-教师”四级联动的良好格局:学校努力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学术高地、学科高原,构建科研创新合作共同体;学院聚焦特色优势、建设科研高峰;团队水平方向一流;教师人尽其才、价值充分体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三、新一轮目标任务

新一轮目标任务的总体考虑是:夯实特色、重点突破、争做一流。任务目标制定的原则是:坚持“一院一策”,构建“科研院-学院-团队-教师”的目标任务共同体;进一步彰显电子信息特色,体现服务国家战略的量和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条件保障。

完成新一轮目标任务的着力点是“四个大”,即“大任务、大平台、大队伍、大贡献”。同时,我们将对标国家的相关工程任务、专项计划,瞄准国家需求,逐步落实我们的科研规划,不断提升领域实力、科研能力、学术影响力和国家贡献力。

未来我们怎么做呢?我们认为,还是要持续解决好“顶天立地”的问题,一方面解决电子信息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国家“卡脖子”和关键技术攻关问题。同时,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把有组织的科研升级为3.0版,加速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革新。

四、2023年工作重点

2023年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持续推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3.0版。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的有效对接,强化与各大集团、产业头部企业等的深度合作,打造战略联盟共同体,加强大科学装置、前沿科学中心培育,推进天府绛溪实验室运行。

(二)持续推动核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工作提质增效。紧密跟踪奖励政策动态,提前培育,力争突破/进位;常态化做好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培育、申报和立项工作;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T岗、战略咨询委的传帮带作用,壮大专家队伍。

(三)持续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加强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持续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先行示范区/示范点建设;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跨学科、跨团队交叉融合的创新氛围;完善保密安全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保密能力,做好防范、守好底线。

谢谢大家!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