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在线 | 吴满意: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意蕴
文:吴满意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3-10-10 6052

编者按:10月10日下午,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主办,四川日报社、西华师范大学承办的四川省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南充圆满闭幕。论坛期间,共有超过60位省内外专家围绕“坚持‘两个结合’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论坛主题作发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受邀作了题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意蕴》的主旨报告,全文如下: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度解析“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内在意蕴。本体论强调要抓住事物的原本属性或最终本性。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们知道,“第一个结合”主要是指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第一个结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历史,突出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体论意蕴。这一意蕴的价值在于,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需中国实践的确证问题,也回应了中国实践所需科学理论的指导问题。由此,“第一个结合”的发生与演进,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化中国”,也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于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便拥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沃土,更有了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最好的中国样本。显而易见,“第一次结合”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在“第一个结合”中,涵盖从革命到建设、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整个过程,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含有这样四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主要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中,揭示了思想精髓与文化精华之间的内在关系,阐释了思想精髓与百姓已经使用的价值观的内在衔接,彰显了两大基础的支撑性。由此,“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石,“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升华。“两个结合”的内在意蕴斑斓多彩:一是突出了“两个结合”的真理性本源;二是彰显了“两个结合”的实践性基础;三是勾勒出“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走向;四是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目的性旨归。“两个结合”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而,“两个结合”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论之间、实践和理论同群众之间关系的有机对接、有效连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价值意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事物的价值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显然,“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充实而丰富。含蕴在其中的主要内容:一是绽放着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的光辉。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没有大历史观就难以观察时代,更不可能深入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针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状况,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站在历史的最高处,才能丈量历史的宽度和厚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将中国的发展置于更大的参照坐标中,放在更恢弘的历史基座上,“两个结合”释放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的历史观的光芒。二是闪烁着习近平总书记大实践观的智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人民有所呼”到“改革有所应”,从“一个也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从强国建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和带领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成就取得,闪烁着大实践观的光芒,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是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大文明观的隽永。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碰撞和摩擦也日益凸显。“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文明发展的人民立场,强调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深刻阐释人类文明所具有的创造性、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突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进步的价值旨归,倡导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演进的动力等问题,不仅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世界的进步明确了目标,实现了中国文明观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跃升。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联,又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更高维度的文明视野中,系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中国文明观,彰显了中国文明观的时代价值,深刻揭示了中国文明观的世界意义。从中华文化探源工程到“一带一路”,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充分表明,“两个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大文明观的隽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体现,是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次思想解放和彻底的文化自觉。

总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全面把握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力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报道链接: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310/58988947.html


编辑:文龙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