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创一流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征程 创一流】学校完成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深入修订 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升级工程
文:教务处 图:教务处 来源:教务处 时间:2023-10-17 4902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总结改革经验,2022年印发《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校教〔2022〕151号),启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一轮深入修订。历时一年半,202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并正式实施。本次修订聚焦“打造高标准、高要求、高‘含金量’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更有利于挑战性研究型学习”两个重点,加快构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夯实基础、增强挑战,压缩总学分、严控周学时、减少修读课程门数

打造高质量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022年11月以来,聚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各学院在深入调研国际顶尖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本校已有工作特色,多次组织学院教指委、专业首席教授、专业骨干教师、本科教学质量小组、系主任、实验中心负责人、各课程组负责人等深度研讨,重新梳理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形成设计思路与建设路径。教务处组织5次全校性专题研讨会,所有专业定期交流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进展。

  每个专业通过汇聚高水平教师进行“课程整合”“内容整合”,形成了覆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6~8门大颗粒度、高标准、高要求与“高含金量”专业核心课程。除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外,其他专业教育课程不作必修。如,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聚焦软件工程专业“5+1”核心课程平台建设,将原来40.5学分的15门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与重构,形成总学分24.5分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9学分的1个进阶式挑战性综合项目式课程。经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和有机融合,学院2023级培养方案总学分从164分降至146分,总课程门数从53门减少到43门,平均理论周学时控制在20分以内,同学们将更多地投入挑战性课程、项目式课程、跨学科课程等的学习中。

优化结构、扩大选择、“挤水分”

建设高水平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体系

  本次修订重新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强了专业选修和跨学科(领域)专业选修模块的设计。不少于应修学分数1.5倍的高水平专业教育选修课,淘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挤掉“潜在水课”的存在空间。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宽发展路径和选择空间,使学生具备对所选专业领域或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如,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提高专业教育课程“可选性、前沿性、趣味性、实践性”为思路,“砍掉”了8门与电子科学弱相关、课程质量不高、选课人数偏少的课程,调整或建设了与专业核心课程强互补,能够为核心课程提供前序、后续或外延的专业选修课程,并在培养方案中提供课程体系结构图、专业选修模块选课建议图,为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路径指导。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迭代升级

新工科教改成果持续深入固化

  自2016年起,学校逐年将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固化于持续迭代更新的培养方案中。本次修订再次强调了持续深化一流本科教育与新工科“成电方案”改革成果。一方面,强化科教融汇,以“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为牵引,将高水平科研转化为“课程·项目交融”的专业教育体系,实现科研项目、成果成体系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实践。强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开发面向产业场景的课程,提高学生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和优化贯通式逐级递进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强化体系化、链条式设计;深化挑战性研究型教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高强度挑战性课程和标杆课程学习机会。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贯通四年、逐级进阶的9门新生项目课+2门高峰体验课程+15门挑战性学习课程,覆盖了专业核心课程及必修实践环节,支撑了从“电子基础”、“计算基础”、“信号与信息处理”到“专业系统能力”的成体系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在真实工程场景中的自主学习、设计思维、工程思维、系统思维、综合分析与集成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各学院.png

  深入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于今年9月面向2023级学生全面实施。为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升级工程,持续深化落实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深入修订工作,学校还实施了“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深入修订配套专项计划”,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支点,进行“课程、实验、教材”一体化全面建设,切实提高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成电力量。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