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月17日,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先生在求实厅为成电学子带来了主题为“艺术、美感与博物馆展览创新”的讲座。
龚良介绍了博物馆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目标。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其中的海洋生物标本展、书画展、泽国园等不同功能区展现了其作为博物馆最典型的特征。步入现代,受到公众喜爱的博物馆则大多独具差异化的特色: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建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丝绸小路,既贴合主题又令人耳目一新;宁波博物馆在建造过程中收集了城区废弃的碎砖,呈现了一座最大的乡土建筑。
在差异化之外,多样化则是现代博物馆体现出的另一特征。龚良提到了北京汽车博物馆的汽车外形与苏州博物馆对江南古典建筑的逼真还原,强调了二者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他回忆起2006年参观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的经历,展馆内的“说书场”以非遗表演的形式,生动还原了江户时代日本百姓的市井生活。这也使龚良深受启发,让他在南京博物院的二期改造工程中,专门增设了“非遗馆”的元素。
如今,“博物馆热”的兴起与博物馆概念的演变息息相关。龚良结合博物馆“寻找主题、故事与相互关系”的时代目标,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展览策划中的关系和价值。他以黄山上的景色为例,指出单独的云海或许不会带来视觉冲击,但如果在云海间耸立出一座山峰,配合红日初升的场面,再点缀山上独有的迎客松,就会给游客带来完全不同的观赏体验。博物馆的策展也是如此,策展人的目的就是寻找文物的相互关系,将单纯的一堆文物变成超脱于“单纯的产品集合”的鲜活展览,从而形成1+1>2的效果。
龚良介绍,南京博物院在2015年策划的“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这场展览没有明星文物与一级文物,但策展人却能透过看似平凡的文物,组合成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切片,进而讲述中国女性的“温婉”特征。这场展览也被评为2015年的十大精品展览之一。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与中国伞博物馆在展览的时候不止展示文物本身,还对其背后的技术与使用者的故事作了详细介绍,同样受到一致好评。由此可见,如果策展人能将文物间的关系挖掘到位,引起观众的深刻共鸣,整场展览就会充满价值。
随后,龚良讲到了博物馆展览的创造力问题。他指出,在博物馆策展的过程中,加法与减法都是创造力的体现。金蝉玉叶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哪怕金蝉的黄金含量并不高,而玉叶也只是普通的青玉,但二者结合后衍生出的“金枝玉叶”寓意,依旧赋予了它超出成本的文化艺术;而在讲述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的“穆夏”展览策展过程中,为了克服主题不明显的缺陷,龚良撤出了一半的展品,使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更高效的传达,在同期所有展览当中收获了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减法的体现。
龚良还着重强调了博物馆策展过程中的“故事性”。如果一个展览能从海量文物中提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便可以更好地抓住观众内心。南京博物院在开办东晋到北魏专题展览时,通过“琅玡王”这一具体的职位,把那段天下分裂的乱世有机串联起来,使整场观展有迹可循。此外,“文脉”与“意境”这两个关键词,也在博物馆展览的创新策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龚良提到,到了镇江的金山寺,我们能自然联想起法海和水漫金山,而博物馆的展览也应当让观众在观赏文物时产生同样的效果——即通过挖掘文物背后的文脉,开拓观众的想象空间,使人们能有所联想,有所收获。
关于数字技术运用对博物馆展览促进这一问题,龚良指出,应用数字技术有利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文化环境的提升、文化服务的贴近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博物馆传播的有效性。
讲座最后,龚良介绍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结合它的建馆历程与设计理念总结道,博物馆中的展览是经过实际创意的文化产品,它的内容可以不是最贵的,也可以不是最华丽的,但策展人一定要让它成为最和谐、最匹配的。一场优秀的展览应当实现从单件到整体、从空间到生活的跨越,传播文化背后的意旨、美感和故事,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价值,为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