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本学期初,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教授大会,李言荣校长作“关于我校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的专题报告。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李言荣全面分析了我校面临的总体形势和任务、国内外行业特色型学校的发展情况,对我校未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做了初步构想。包括IEEE FELLOW、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在内的全体教授及部分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后,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与会的教授们,就他们听取报告后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建议,进行了采访。采访将分三期刊出。
李校长的报告围绕我们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国内外单科性学校的发展情况做了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学校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他指出在近一二十年内,要在多科性和理工结合上下工夫,为走出一条特色性电子信息大学之路而努力,以实现我们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校长的报告对学校无论是短期发展还是长期规划都非常清晰,非常振奋人心。
李校长提出要抓大团队建设,谋划和整合工程技术大团队,聚集和收敛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代表学校水平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我们要到国家级平台上去竞争,靠过去那种一个教授带几个学生做科研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目前在我们的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科研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团队从最初10人左右的队伍,发展到了拥有30多名专职教师及100多名研究生的队伍,围绕着刘盛纲院士等一批老科学家,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扎实稳固的科研团队。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团队了,但团队要进一步增强实力,还需要进一步凝练方向和学科特色,目前团队还较散,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未来要真正将各个方向之间的“关节”打通,实现融合发展,这样才能提升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团队要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是校长在报告中多次强调的。伴随着二极管的发明,我们专业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我们一直在瞄准前沿,不断突破,特别是刘盛纲院士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将研究推向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服务社会,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直以来,我们团队都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防建设中得到应用或正在验证。未来,团队计划在强电磁脉冲和医学成像之间开展交叉研究,研究多物理场(微波场、热场、声场)的相互作用,推动相关方向的融合发展。
说到学科交叉融合,这是学科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从基础做起,不能生搬硬套。校长在报告中也提到,目前学校学科单一,要加大力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扩大学科范围。但校长同时也指出,虽然要发展其他学科,但也要保持我们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不能把我们“吃饭的本事”丢了。我想学科交叉一定是建立在电子信息特色基础上,围绕学校专业特色的学科交叉。
需要向学校建议的是,建大团队要有大团队的管理机制,否则无从说起,大团队建设说起来容易,怎么建是关键,学校应该优先考虑。二是促进学科交叉需要从机制上发挥纽带作用,否则很难促进学科之间的真正融合发展。三是希望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他们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主力军,不但要关心他们的事业而且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四是要发展物理学科,对物理电子学科招生应该有特殊的政策。物理电子学是一门比较老的专业,国内高校只有本校在做,国际上这方面人才也少,团队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希望学校能对物理电子学科给予特殊的招生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真正对物理电子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