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奋进“十四五”】书写“教育强国,成电何为”的人才篇章
——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马岚在2024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马岚 图:马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3-01 2806

编者按:2月23日,2024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召开,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格拉斯哥学院等6个学院的负责人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本文根据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马岚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微信图片_20240228103824.pn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教育强国,成电有为”的人才篇章,并期盼会后得到大家的建议!下面,我从“历史与变化”“机遇与挑战”“改革与破题”三个方面汇报对学校人才工作的思考。

一、历史与变化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学校的人才工作发展历程。2002年,《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一出台,学校就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人才发展宏伟蓝图,学校也将“人才强校”战略上升为核心战略、长期主战略;2016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学校把它作为第一主战略;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都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使学校的人才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在此,我特别感谢20多年来学校领导和各部门学院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持续努力,我们已汇聚360余位高层次人才,形成国内电子信息领域规模最大、结构优良的一流人才队伍。2018年-2023年,我校领军人才增至3倍、青年人才增至2.6倍,引育结构更加均衡;顶尖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当选两院院士2人,新增全职海外发达国家院士7人;多个人才计划入选人数位列高校前列,2023年度长江学者、万人青拔、海外优青项目的入选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健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经验做法登上教育部网站首页专栏,向全国高校推广;坚持“四个面向”,主动请缨作为试点单位,建立了破除“五唯”的特色岗位体系设置,开启了“立新标”的全新探索;强化人才引、育、用全链条安全保护,人才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中组部、教育部等部委高度肯定,承担专项课题并成为专项工作牵头单位;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CQI),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会议对其他单位进行培训,相关经验被教育部以内参形式报送中办;学校积极拓展人才工作资源,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受到省委奖励并获得华为公司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人才基金支持。成都市高新区也对我们引进战略科学家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机遇和挑战

(1)人才工作的新机遇:当前,电子信息行业高速发展,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引领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之一。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必将加大在该领域的各类研发投入。同时,成渝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将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时代“三线建设”的排头兵。这就为杰出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巨大的舞台。

(2)人才工作的新形势:第一是使命逼人。党和国家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人才工作的使命之重大前所未有。第二是挑战逼人。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工作挑战之重大前所未有。第三是形势逼人。西方国家不断围堵、极限施压,人才安全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

(3)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三大战略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化了对三者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未来人才工作重点指出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还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三、改革与破题

面对新要求和新命题,我们只有通过改革来破题。那么,我们如何回答“教育强国,成电人才何为”的问题呢?我们的愿景和战略就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方向引进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培育人才,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用好人才,建成电子信息领域人才中心。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三重”改革,重塑人才体系、重构引育格局、重建评价机制。

(1)重塑人才体系。目前,国内高校都探索实践用“预聘-长聘”制度来“破帽子”,而我们是多管齐下,在原有四层次人才基础上,不仅在部分学院试点“预聘-长聘”制度,还创新性提出了围绕“四个面向”的四类特岗体系,并不断完善四层次人才体系。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探索高校人才体系的“成电方案”。

(2)重构引育格局。一是建设校内“两横一纵”的工作格局,二是建设校企地人才引育共同体。下一步,我们要推动人才工作进一步下沉、改革引才育才奖励、加强绩效考评、深化校地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努力提升人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形成全员育引用人才的良好态势。

(3)重建评价机制。我们用信息技术赋能人才评价,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CQI),目前已推出2.0版。该系统实现了人才评价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与动态数据相结合、整合与共享数据相结合。未来,我们还将推出该系统的3.0版,按照分类精准化、功能社交化、数据规模化、平台品牌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信息技术赋能人才评价新模式。

最后,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课题,我们想在实践中去找到答案:

(1)校地企联动引育战略科学家。在教育方面,借鉴国际先进范式,试点以合作教育为核心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科技方面,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级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开展科技攻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在人才方面,引育国际一流人才,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和学生,构建起战略科学家所在领域的全球人才高峰。

(2)跨单位多部门协同促进人才作用发挥。统一思想,凝聚成电人才文化,让人人争当“教育家+科学家”成为新风尚;选聘导师,配强校内外人才导师,用优秀感染优秀;搭建桥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拓展校内外资源,引导人才坚守三尺讲台、投身教育教改,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帮助人才登上更大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工作的每一个成果都离不开人才本人、团队、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新征程上人才工作将持续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再次感谢大家对人才工作的大力支持!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