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月2日,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四川省数量经济学会协办的“电子科技大学2024春季金融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六名优秀学者作学术分享与交流,4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论坛。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李钰、副院长潘景铭、副院长李强出席开幕式,李钰作开幕致辞。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熊熊教授分享“中国个体投资者持股偏好与风格演化”的研究,该研究基于账户数据构建了一种基于时间加权的持仓方差模型,识别了不同股票特征的持股偏好度,研究发现股价和股票市盈率是最强的指标。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股票指标进行降维,对具有代表性的股票类型进行识别,形成了价值型股票、成长型股票、彩票型股票与壳价值股票四类并与投资者特征相关联。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登仕教授对生成式通用大模型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享:一方面挑战传统的组织设计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以及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运营与管理;另一方面,生成式通用大模型的普及对企业面临的生态、社会和治理问题(ESG)也构成了极大影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群姿教授分享“大宗商品尾部风险与债券风险溢价: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利用多种本文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从24种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回报的尾部风险出发,分别建立大宗商品上尾和下尾风险因子,探究大宗商品尾部风险对中国国债风险溢价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宗商品尾部风险可以显著预测中国国债风险溢价。同时,进一步发现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大宗商品尾部风险因子在预测中国国债风险溢价时,能够为传统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因子的预测提供额外有价值的信息。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刘彦初教授基于期权平价关系偏离的视角,对我国期权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微观机制展开了研究并进行了分享。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价格发现过程,并对识别方法进行了修正。基于修正后的期权平价偏离指标,进一步实证研究期权价格发现功能的微观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的ETF期权相对于ETF现货具备更高的价格发现效率;期权的价格发现能力来源于信息优势和价格压力,其中信息优势是主要影响因素;知情交易和流动性差异是期权信息优势重要的传导渠道。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罗荣华教授基于2011年至2020年的新闻媒体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媒体报道数量的增加,股票定价效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在控制内生性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意味着媒体报道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确实会呈现出信息过载的情况。机制分析表明,媒体报道中的噪音所带来的“噪音效应”,以及作为公开信息的媒体报道对私有信息的“挤出效应”,两者是造成倒U型关系的重要原因。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强教授利用金融科技能够从我国信贷中的“信用白户”中识别出高质量的消费者,并回答了金融科技贷款对无银行账户消费者的长期信贷渠道的真正影响。研究结果突出了信贷文件中缺失数据的信息价值,确实迈出了打开技术支持贷款黑匣子的一步,并为金融包容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次论坛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与会人员充分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共同探索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未来,经管学院将继续加强金融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金融领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