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研究馆员李飞到校分享海龙囤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
文:岳泽宇 来源:软件学院 时间:2024-04-01 1963

  3月28日,研究馆员李飞做客成电讲坛(信雅系列),为成电学子带来了题为《土司无城—海龙囤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的精彩讲座。

  李飞曾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历时十年(2012-2022)主持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工作。

046CEE95C0ABDB20CDE02FC68F7_75061CB2_3BA

  李飞表示,明代郭子章在其万历《黔记》中记载:“土司无城,例也。惧尾大也。” 海龙囤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的宋蒙战争期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的播州之役战火,是播州杨氏土司遗留至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像半岛型的一座荒山,南北都是悬崖峭壁,西面群山连绵.....”宋代的海龙囤被称为“龙岩新城”。明万历年间,海龙囤成了一座明代土司违背“土司无城”条例而重建的山城。重建的海龙囤,城垣高峻,前后重关(城门),中有衙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从这个意义上,以海龙囤为代表的播州“山城”,是土司无城的成例之外的一种特殊存在,并成为土司制度特殊的实物见证。

  李飞介绍了自己在海龙囤遗址长达十年的考古历程。2012年春,36岁的李飞带领着几名年轻的考古队员,开始了对这段历史的考古探索;3年后,以贵州播州海龙囤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李飞在海龙囤继续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前前后后,他在海龙囤上住了10年。回首相遇的10年,李飞说:“我生而有幸,可以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将远古的讯息带到今天。”

  “海龙囤发掘过程中,我们动用了航拍、航测等科技手段,通过对周边遗存的梳理,整体推进了对播州杨氏及其相关遗存的认识,深化了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的研究,并由此提出了‘土司考古’新课题。”有一件文物是公道杯,出土时是外壁写满铭文的几块碎片,一直堆积在文物架上。“这件明万历年间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器,虽然因缺失过多而有一点缺憾,但不影响这件文物的价值,更不影响我们从中体味‘谦受益,满招损’的人生哲理。”李飞说。

285665ECC7A2DBFAEAD27BE91C4_723B48E4_801

  在李飞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述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 “十年漫漫考古路,您会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是什么使您坚持下来?”“痛并快乐着”,李飞如是说。“囤上的日子并不轻松,队员们早就学会了苦中作乐。一个个平凡而枯燥的日子串起来,却又非常精彩,就像海龙囤用一石、一砖、一瓦、一木营建起来,成为一座辉煌壮丽的土司城堡”。

1CDE5730B0F595D6BC219A499BB_6D6D7191_41E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