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政协》杂志|曾勇: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确保外籍学者“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文:曾勇 图:引用 来源:党委统战部 时间:2024-04-15 1815

编者按:近日,《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7期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曾勇教授的署名文章《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确保外籍学者“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全文如下:

我国要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吸引和汇聚一大批高水平外籍学者,对于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我国要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吸引和汇聚一大批高水平外籍学者,对于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十几年来,外籍学者的数量与质量均快速提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外籍学者在华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1.jpg

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亲和(海南)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员工与来自巴基斯坦的数据科学家讨论交互人工智能建模策略(视觉中国/图)

一是文化适应困难。外籍学者普遍在海外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生活经历,对缴税、返税的政策不了解,相关网站、APP等还没有双语版本,某些APP的注册仅支持中国身份证,绿卡和护照不一定都能成功,难以便捷地享受到社会服务。与此同时,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外籍学者融入本土学术共同体和社会的成本较高,难以产生集体归属感和事业责任感。

二是成长发展瓶颈。当前,我国引智政策设计及具体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的现象。部分重要科技项目、人才计划仅面向中国籍学者开放,即使可申报的项目(计划)也大多由中国籍专家评价,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使外籍学者难以在竞争性的项目(计划)中取得进展,缺乏明确的成长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来华后很快触及“天花板”,影响外籍学者的职业规划。

三是政策保障不足。当前,外籍学者的融入、使用、考核相关政策比较缺乏,已有政策中规划性、综合性政策居多,而程序化、操作性的落实性文件有所欠缺。外籍学者家属随同来华办理签证、居留权和工作许可,程序多、流程长、审批慢,对外籍配偶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较为缺乏,外籍子女就读国际学校的教育资源少、费用高昂等。家庭成员工作生活不稳定极易导致外籍学者“来得了、待不住”。

为此,建议:

一、建立多语种服务平台。国家及地方层面成立外籍人才多语种服务中心,教育、科技、人社、出入境等政府部门设立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开发在线多语种服务平台。外事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高校联合举办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建立国际学者联谊会,为外籍学者及其家属提供交流分享平台。鼓励外籍学者参与高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二、拓宽成长发展路径。鼓励外籍学者与本国学者联合申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为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搭建有益平台。国家及地方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专门设置外籍学者可参与的阶梯型科技项目、基金、人才计划,激发外籍学者奋发争先的内生动力,并通过项目经费为其创新创造提供充足支持。促进中外双方导师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逐步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培育多个学生”的内生性发展模式。

三、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做好外籍学者评价发现、培养开发、服务保障、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结衔接,将政策创新的关注点放置于资格互认、户籍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建立引智政策的落实跟踪机制。优化既有签证制度及永久居留制度,持续简化审批申请流程,提供外籍高端人才家属陪同签证的便利化服务。制定普惠性的引智条例及办法,探索具有普惠性质的外国人才权益保障办法。人社、教育部门为随行配偶、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及国际学校的教育资源信息,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学校。 

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TU_R2hPGBJmqB6OUFwDOw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