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何彬彬:新学院要走“非常规”的特色发展之路
——专访资环学院副院长何彬彬教授
文:新闻中心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3-12-05 4166

  去年年底李言荣校长到我们资环学院调研时提了三个核心问题:资环学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去?这是从学院层面对未来发展蓝图的一个思考,也是对学校未来蓝图设计的一个具体化实践。

  从建院开始,我们就在思考以上三个问题。听了李校长的报告,其中对单科性学校的发展趋势以及理工渗透、医电融合、大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论述,让我们在思考资环学院的发展问题时有了比对、参照的坐标,可以说,这个报告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资环学院从哪里来?大部分老师都是李小文院士2004年回到母校筹建“遥感和地理信息学科” 而发展起来的师资力量,主要以“自动化学院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为主体,并在此后融汇了新引进的十余位国内外人才。

  传统资环学科的主流属于地理学、地质学等地球科学范畴。与传统的资源环境学不同的是,我们的遥感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是空间信息学科的一部分,算不上资源环境学的“主流”,但却十分有特色。我们的这个全新团队以遥感、地理信息为主业,是电子信息学科在传统的资源环境领域的交叉应用,为传统的资源环境研究提供探测手段和分析工具。

  在建院之前,由研究生院组织、李小文院士带领,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形成了系统的报告。调研发现,国内外的资环学科无不是依托原有的优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例如,加州伯克利的资环学科专门研究市政环境工程,围绕大都市群的实际需求展开研究;波士顿大学则研究地球环境,与我们所做的比较接近,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全球变化环境的监测;我们国内的武汉大学也有资源环境学院,继承了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的衣钵,并融合了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测绘制图优势,主要研究水环境以及传统资源环境的测绘制图;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则结合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特点,继承了它在地理和地质方面的优势,进行沙漠化、干旱等方面的环境、灾害监测预警。因此,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我们的资环学院一定要办得既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又秉承电子科大的信息技术特色和优势。

  传统的资源与环境学科都十分关注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我们在这些方面并没有深厚的基础,那又如何走出特色之路并与之相区别呢?我们的答案就是:要用遥感、地理信息以及我校电子信息技术优势,为资源探测、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其实,在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方面,我们学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电工学院、通信学院、光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在传感器的研制、灾害数据的监测等方面都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只不过,相对于传统的地学类院校,他们对地学的需求了解得相对要薄弱;而我们资环学院在数据的获取和地学解译方面,也有相当的优势,虽然我们在硬件的研制方面存在不足。上次芦山地震后,在学校科研院的组织下,资环学院和兄弟学院的一些老师围绕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效果就很好。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积累,我们肯定也能获得规模和成绩。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永远跟在其他“985”、“211”院校的后面走,也就无法快速地显示出我们新兴学院、新兴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来。

  因此,我们学院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研讨,认为学院首先要清醒地认识我们的人员结构、学科方向等实际情况和现状,然后走“非常规”的发展道路,凝练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重点团队和特色学科,围绕西南地区多云雨雾、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等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微波遥感的技术优势,必将做出成绩和特色来。

  同时,在学科交叉和大团队建设方面,我们要积极地跨出学院的小圈子、小范围,从全校层面或者地区层面组织大团队协同。例如我们学校之前成立的“西部环境与灾害遥感跨学科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现在的关键就是寻找一种有效的机制,使跨学科研究真正协同运转起来。

  李校长在报告中也提到了发展物理学科的问题,我认为,物理学科的发展越早越好,因为资源环境学科的微波遥感等监测技术,其理论基础归根结底还是物理学。李校长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对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对资环学院的发展十分有益。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