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学院学子荣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大赛金奖
文:李玺 图:李玺 来源:医学院 时间:2025-04-10 564

  一分钟的成功,是背后好多年的努力和坚持。

  让我们一起见证金奖团队的夺奖之路吧~~~

  成果与团队

f3b9ed266bd3586f4d0240de367064a4_7ea18.p

  团队成员:

  队长:李香梅(临床2021级)

  队员:林智威(临床2021级)

            袁玮蔚(临床2021级)

             李麒悦(临床2022级)

             魏钰彤(临床2022级)

  指导老师:王晨辉、王渊

  队名"EPH互助队",取自核心靶点EPHB2,寓意探索(Explore)实践(Practice)健康(Health)。

  团队突破性成果:

  《EPHB2经T细胞调控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团队聚焦于EPHB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新机制,发现它通过增强T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并筛选出小分子激动剂多沙唑嗪,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潜在辅助药物。

  选题背后:

  肿瘤微环境广泛参与肿瘤恶性进展并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TME中浸润的 CD8+ T 细胞活性,是影响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以 PD-1/PD-L1 为代表的免疫疗法通过重新激活 T 细胞,极大提高了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但患者对 PD-1/PD-L1 治疗的总体响应率不足三成,亟需寻找其他 T 细胞协同增效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 EPHB2 参与调控免疫相关疾病,其低表达与结直肠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前期实验显示,EPHB2 参与 T 细胞激活和结直肠癌恶性进展,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金奖的背后

       团队成员备赛初期压力巨大,实验多次失败,但团队始终坚持“分工明确、互相补位”。

       取得佳绩的关键在于四点:一是选题直击临床痛点,二是实验设计严谨创新,三是王晨辉和王渊老师悉心指导,四是团队成员齐心合作。

       “分工明确、互相补位”。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实验部分,每周一次组会交流进度与心得。赛前全员共同完成文书及PPT制作,最终由3名同学负责答辩。 

       在备赛过程中,团队遭遇了诸多挫折,尤其是获取实验数据的艰辛。起初,实验进展不顺,小鼠肿瘤模型数据波动大、不稳定。后来,在王渊老师的建议下,团队调整了细胞接种密度,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成功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实验数据。

  团队取得佳绩离不开医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王晨辉老师精准地指出课题中的不足与漏洞,助力课题深度推进。王渊老师手把手指导团队如何做实验、读文献、写文章。郑敏、马圣运、杨露、白义凤、张云鹤等多位老师提出了许多珍贵的建议。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答疑解惑,分享经验,使团队少走弯路。在他们的帮助下,团队不仅在比赛中有所收获,更培养了科研思维,激发了科研兴趣。

参赛指南

  比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是我国基础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每年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知名高校报名参加。该赛事分为省级初赛、全国分区赛和全国总决赛,是基础医学类学术水平最高、办赛规模最大、办赛影响力最广、参赛院校最多的全国性大赛。

  组队建议:

        比赛团队最多由5名学生组成,而整个比赛过程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因此关键在于团队内的协调配合。

  比赛节点: 

  1、校赛(4月):赛前,完成预实验,明确整体逻辑思路,提交摘要。

  2、区域赛(7月)赛前,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逻辑链条,将课题的整个“故事”讲清楚,完成下一步要做的实验,并尽可能的优化ppt和答辩讲稿,同时最好多思考评委可能提到的问题,赛前进行模拟答辩。

  3、全国总决赛(8月底)赛前,需要对讲稿进一步熟悉,继续补充和熟练回答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做好需要补充或尚未完成的实验,同时继续完善美化ppt。

  参赛策略:

       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很重要,尤其需要在ppt和答辩稿中简要明确的点出每一个创新点,并让评委相信你们的课题是确实可行的。团队的配合也很重要,答辩时不能只有一个同学开口回答问题,需要每个人都参与答辩的过程。若有动物实验也一定要检查是否符合伦理要求。

f734827b638980198c233269f1a6b6fc_7ea18.p

       答辩时团队用了“临床问题→科学假设→实验验证→应用前景”四步法,评委反馈逻辑清晰。针对创新性,我们突出了3点:发现EPHB2的新功能、阐明EPHB2作用的新机制、筛选EPHB2的激动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只是需要争取做到团队内每一个人都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思路了如指掌,尽可能熟悉自己负责的部分,在答辩过程中彰显出每一个人的作用。

参赛成长

       文献检索速度翻倍,实验能力显著提升。更宝贵的是学会了“在失败中找答案”——比如流式细胞术重复了n次才达标。获得"科研全局观"——从王晨辉老师实验室平台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像他们那样用科研的视角去思考。同时在不断磨练磨合的过程中,队内的凝聚力和默契度也逐渐增强,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奋斗,不论是实验能力、科研思维还是答辩能力、美工技巧,每个队员都在各个方面获得了许多的收获和成长。

       参加比赛后,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这一赛事的独特魅力:它不仅将课堂上的医学理论与实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科研设计等环节让大家体会到“知识落地”的成就感;更以跨学科的视角激发了同学们对基础医学问题的探索欲,比如一些新兴的临床药品是怎么转化和发展的。竞赛中的团队协作与限时答辩锻炼了我们的逻辑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专家评委的犀利点评则像一盏明灯,既暴露知识盲区,也指引了科研思维的提升方向。这种从基础到临床、从个体到团队的全方位挑战,让我们感受到医学学科的严谨与创新之美,也坚定了未来深耕医学领域的信念。

       同时在比赛中我们还见识到了各个知名高校团队的风采,学习到了他们独特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个过程中不乏思维的碰撞,也为我们提供了结实更多优秀学子的机会。

44174f69448c3008a76b304dbac7e1c0_7ea18.p

编辑:张闻起  / 审核:刘瑶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