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奉献之美】 陈扬教授:每一份提案里都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
——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扬教授的建言献策之路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薛宇晴 李嘉诚 图:受访者供图 来源:新闻中心 学生记者团 时间:2025-05-12 719

  近年来,民建会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扬教授围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热点领域提交了数份高质量提案,他将科研思维注入参政议政工作,在产业一线构建起了“问题发现-数据建模-政策转化”的闭环体系,诠释了科研学术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融合。近年来,他的多项提案获国家和省部级领导批示。今年,他荣获2024年度电子科技大学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先进个人”一等奖。

31a823bb49ed13d95ec98d52deffaaf.jpg

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扬教授

陈扬的教案里,既有 UTD-24 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的最新前沿理论,也有刚从企业调研中获得的鲜活原始数据。管理学研究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是他长期深耕学术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心怀国之大者、展现使命担当的真实写照。

在产业肌理中淬炼科研锋芒

2023年,陈扬离开熟悉的西南财大,入职成电。早在2015年,他便开始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实践,给自己定下“每年深入企业调研 100 天”的硬指标,带领团队足迹遍布川渝大地——从成都平原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到重庆山城的摩托车制造集群,从绵阳的国防科技企业到宜宾的新兴锂电基地,累计走访 200 余家民营企业,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 400多个企业痛点。

在一次调研中,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感慨“数字化转型投入大、见效慢”,这句话让陈扬敏锐捕捉到中小企业的共性难题。他随即组织团队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耗时两年追踪30余家企业,形成15万字的调研报告。

陈扬教授 (2).jpg

陈扬教授(右二)到企业调研

  “每一次调研都是一次深度的科研。”陈扬回忆起 2023 年一份上级约稿的经历。当时,团队仅有4天时间完成提案撰写,而他却能从容应对——因为早在3年前,他便开始跟踪相关产业的发展,积累了 20 余万字的企业调研记录。为了验证相关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他曾凌晨四点蹲守成都某物流园区,观察货车的实际运行情况。最终,这份提案,不仅获得上级批示,并被相关部委采用并推动部委出台了相应政策方针,某参与调研的物流企业借此开发出相应系统,运营效率提升40%。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企业车间里发现真问题。”陈扬这样定义自己的研究。

用科研思维破解规划发展密码

  2023 年深秋,陈扬站在重庆两江新区的规划展厅前,凝视着巨大的产业布局图。他提出一个可行性很高的建议。这一决策背后,是他长达半年的跨区域调研和数据建模。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重庆的山地地形更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陈扬的分析有理有据。

  他带领团队实地考察了重庆 37 家制造企业,发现当地在某行业的铝合金材料加工领域的工艺精度达到 0.001 毫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为了论证重庆的产业承载能力,他运用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构建了包含交通物流、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 12 个维度的评估模型,通过 3000 余组数据对比,得出此行业非常适合在重庆发展的结论。

  在与重庆发改委的座谈会上,他提出一个创新模式,这一建议最终被写入相应的规划,目前已有 12 家世界 500 强配套企业签约落户。

  在推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陈扬展现出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他查阅了 200 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对比分析德国相关产业集群、日本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个三维支撑体系。“政策建议不是经验判断,而是可验证的科研成果。”陈扬说。

  为了测算政策的投入产出比,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产业政策效果模拟系统”,通过蒙特卡洛模拟 1000 种政策组合,最终确定的一个补贴梯度方案,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7%。

让课堂成为实践的预演场

在教授“管理信息系统”时,他曾带着学生走进某新能源汽车工厂,让学生亲身体验生产线上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管理不是数学公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

为了让教学更贴近实战,陈扬设计了“政策模拟工作坊” 教学模式。在重庆产业规划的案例教学中,他将学生分成 “政府组”“企业组”“专家组”,模拟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政府组” 需要在预算约束下平衡产业布局与环境保护,“企业组” 则要在政策框架内最大化利润,“专家组” 负责评估政策效果。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政策制定的复杂性,某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写道:“以前觉得政策只是文件上的文字,现在才知道每一个条款背后都是多方利益的博弈。”

77f9b875a9b12bac6e51bc1532755b4.jpg

陈扬教授(左二)在企业调研中

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陈扬敏锐捕捉到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压力”现象 —— 员工面对新技术时既期待又焦虑的矛盾心理。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压力源动态性研究”,通过对 188 名员工连续 6 个月的日志追踪,运用文本分析技术识别出“技能鸿沟”“数据过载”“监控焦虑”三大压力源。这项研究不仅发表在 UTD-24 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更被华为终端云服务部门用于优化员工培训体系,相关经验在华为“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大会”上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把论文写在民营企业的车间里

  在统战工作中,陈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他深入研究 200 余家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发现“缺乏有效抵押物”是核心瓶颈。他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联合成都高新区搭建试点平台,首批接入的 50 家企业平均融资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7天,融资成本降低 1.2 个百分点,该模式被成都市政协采纳并在全市推广。

  为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题,他牵头撰写科技创新方面的报告。为了获取真实数据,他走访了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发现“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是主要障碍。他提出“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闭环机制,建议设立相应的基金,支持科研团队开展中试研究。

  这些工作,让他连续两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今年,他荣获2024年度电子科技大学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先进个人”一等奖。面对荣誉,陈扬始终保持着学者的谦逊:“我只是做了一个科研工作者该做的事。” 

  “知行合一”四个字既是陈扬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青年学者的期许。他经常对学生说:“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都是问题,走进企业中看到的全是办法。科研的价值,永远藏在实践的细节里。”

在数字时代重构科研坐标系

  站在新的起点,陈扬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他正在推动相关实验室的建设,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验室首期项目聚焦“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构建产业链热力图,精准识别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5 大产业的协同断点。

  他主导的关于企业赋能的计划正在重庆落地生根。通过引入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企业,吸引了相应的配套企业落户重庆两江新区,形成“研发-测试-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368885EF2D334C3A38DB1B04289_0CB444AA_1F0

陈扬教授在经济管理试验班专业分流宣讲会上为学子介绍工商管理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扬发起“青年学者产业调研计划”,要求博士研究生每年至少完成2个企业不少于3个月的蹲点调研,并将此纳入相关课程考核中,“科研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长征。”陈扬说。

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最新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书页间详细批注记录着他对未来的思考: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产业政策模拟?怎样构建“科研-政策-产业”的实时反馈机制?这些问题,正是他下一个科研攻关的方向。 

“统战工作不是科研的分支,而是与学术研究同根同源的社会实验。我们不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而是在民营企业的车间里、在政府部门的会议室里、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做研究。”陈扬说。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