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SPWLA中国西南分会获“2025年度SPWLA杰出分会奖”
文:资环学院 来源:资环学院 时间:2025-05-09 639

近日,国际岩石物理学家与测井分析师学会(SPWLA)总部正式发函,表彰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华教授担任主席的SPWLA中国西南分会(SPWLA-SW China Chapter,以下简称“西南分会”)荣获2025年度唯一的“SPWLA杰出分会奖”(SPWLA Outstanding Chapter Award)。这是该奖项自1977年设立以来,中国分会首次获此殊荣,标志着中国岩石物理与测井领域的学术成就、国际影响力获得全球同行的高度认可。

西南分会成立于2019年6月,由王华教授倡议,电子科技大学联合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分会成立以来,王华教授始终致力于推动分会“扎根本土、辐射全球“。本次获奖,不仅是对分会六年来深耕测井领域积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依托电子信息赋能地球科学、”深化产学研融合,服务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发展战略的高度肯定。

SPWLA发来的Outstanding Chapter贺信.png


“SPWLA杰出分会奖“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学术交流、会员服务、行业创新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地区分会。SPWLA理事会,将对各分会提交的材料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核,还将经过多轮严格评议,才确定获奖的分会。在本次评选中,西南分会从全球6家候选分会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分支机构,打破了该奖项长期由北美、欧洲、中东地区的分会获得的局面。2025年的“SPWLA杰出分会奖“颁奖典礼,将于5月20日在阿联酋召开的第66届SPWLA年度研讨会期间举办。届时,王华教授将代表西南分会领奖,并作为年会的技术委员主持分会场工作。

西南分会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多边合作,让国际同行逐渐正视中国科研的巨大潜力、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实力。这些形式和途径包括:促成挪威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等SPWLA全球顶尖专家来华交流50余次;连续5年举办学术年会;坚持为国内十余家主要能源企业举办技术培训;推动青年人才培养,推荐20余名学生获得SPWLA奖学金、研究资助奖;推动SPWLA及时优化中国区会员对网站的访问权限,让国内会员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建立微信群、公众号、分会网站等,及时对期刊《Petrophysics》的摘要进行中文翻译,让国内同行迅速了解世界技术前沿。此外,还结合中国测井的历史,组织开展重庆巴一井“中国测井8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了中国测井行业的光辉历程,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提升了中国测井行业的国际知名度。

2025年1月,SPWLA中国西南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参会代表合影.png

2025年1月,SPWLA中国西南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参会代表合影

 目前,SPWLA的国内正式会员已增长至200余人,已建立一家学生分会,正在筹备第二家学生分会,学术影响力和在工业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据统计,分会会员近5年在期刊《Petrophysics》发表论文46篇(该期刊每年刊发论文不超过60篇),宣传媒体SPWLA Today Newsletter对分会活动报道35次,哈里伯顿、威德福等国际知名油服公司也来华积极寻求科研合作。分会成员获SPWLA卓越服务奖、SPWLA青年学者奖、SPE区域地层评价奖等奖项,发明专利在澳大利亚进行转化。

本次获奖,是中国科研从“无人问津”到“全球标杆”的一个生动缩影,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岩石物理与测井领域的学术话语权,也将为国内高校和企业与国际顶尖机构的深度合作注入新动能。

 新闻背景:

SPWLA创建于1959年,总部设在美国休斯敦,在全球范围已拥有60家分会、1家泛区域分会和15家学生分会,并且按照细分专业成立了11个特别兴趣小组(SIG),是岩石物理和测井行业全球最高水平的技术交流组织。

SPWLA致力于推动全球岩石物理学及测井评价等学科的国际化交流,也为油气和其他矿藏领域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杰出分会奖”一般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表彰在学术推广、会员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地区分会。此前,历届获奖分会均来自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的传统能源技术强国。

王华教授倡议创建的西南分会是SPWLA的60家分会之一,负责SPWLA在中国西南和华中等地区的学术交流工作,为岩石物理和测井学科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和国际交流提供良好平台。目前,西南分会执行委员成员单位有: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重庆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新疆工程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等。12家成员单位与分会的15家企业会员单位,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已初步构筑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编辑:刘瑶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