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材料学院陈俊松/吴睿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报道一种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嵌入型多孔PtCoV纳米合金催化剂
文:吴睿 来源:材料学院 时间:2025-05-09 729

近日,材料与能源学院陈俊松/吴睿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nlocking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rformance with Porous PtCoV Alloy Catalysts”的研究性论文,报道了一种嵌在碳纳米纤维多孔结构中的PtCoV多孔合金催化剂(PtCoV-EPNF)。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为唯一通讯单位,博士研究生赵磊为论文第一作者,材料与能源学院陈俊松教授、吴睿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A10EEB5D11AA1F55143FACA338E_C05978A2_47B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碳担载Pt基催化剂因离聚合物中磺酸基团毒化导致Pt利用率低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嵌在碳纳米纤维多孔结构中的PtCoV多孔合金催化剂(PtCoV-EPNF)。通过高温热解过程中产生的Kirkendall效应,实现了纳米合金的多孔化,从而显著提高了Pt原子的利用率。此外,钒(V)的掺杂优化了Pt的电子结构,增强了PtCo合金的本征活性,并加强了多孔合金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升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3A184C5C0FE3436E22DE112ECEC_5E31E32E_10A

图1. (a)抗磺酸基团中毒的Pt-离聚物界面微观结构设计示意图。PtCoV-EPNF催化剂纳米颗粒在载体上分布情况表征:(b) SEM图像及相应的(c)颗粒统计分析;(d) STEM图像及相应的(e)颗粒统计分析。

此外,高温碳化阶段,聚丙烯腈与SiO2的限域作用确保了超过90%的Pt合金纳米颗粒被原位封装在碳纤维多孔结构内部(图1)。在制备成膜电极(MEA)催化层时,这种嵌入性的催化剂能有效构筑出Pt-Nafion非直接接触界面,释放了活性位点,提高了低Pt负载下MEA输出功率密度与稳定性(图2)。本研究工作为开发低Pt燃料电池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4700E9751E2D289C07C8A685904_F8A63090_597

图2. PtCoV-EPNF催化剂耐离聚物中毒研究。基于不同离聚物与碳质量比的(a) PtCoV-EPNF、(b) PtCoV-LSNF和(c) Pt/C催化层的H2-O2燃料电池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图;(d)不同离聚物与碳质量比的阴极催化层磺酸基团覆盖度和(e)质子传输阻抗;(f) PtCoV-EPNF催化剂与Nafion混合前后的Pt 4f XPS谱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2457



编辑:刘瑶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