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材料学院夏川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低铂析氢催化剂用于高效PEMWE电解制氢
文:夏川 江秋 来源:材料学院 时间:2025-05-15 492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团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and cost-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using platinum clusters at minimal loading”的研究性论文,报道了低铂催化剂用于高效PEMWE电解制氢。材料与能源学院博士一年级研究生曾洪亮、复旦大学化学系陈征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江秋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化学系徐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在全球碳中和战略的推动下,"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驱动的电解水制氢)因其零碳排放特性,被视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关键载体。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绿氢将贡献全球能源需求的10%–18%,尤其在钢铁、化工和长时储能等难以电气化的领域发挥核心作用。然而,绿氢的大规模推广仍受制于电解水技术的效率、成本及与可再生能源的适配性。其中,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WE)因其具备低欧姆阻抗、高工作电流密度以及产物氢气纯度高等技术优势,展现出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最优的系统兼容性。然而,该技术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电解槽(尤其是膜电极组件中阴/阳极催化剂)的制造成本。

近年来,虽然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发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基于铂族金属(PGM)的催化剂体系仍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金属铂(Pt)凭借其卓越的本征活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目前仍是商业PEMWE阴极析氢反应(HER)的首选电催化剂。早期研究表明,通过配位环境调控和载体界面工程可有效优化Pt的电子结构,同时采用空间限域效应或几何位阻策略能够抑制Pt纳米颗粒的奥斯特瓦尔德熟化。基于此,该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基于MXene材料(Mo2TiC2)负载的铂纳米团簇催化剂(Pt nanocluster, PtNC),该Mo2TiC2-PtNC复合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HER活性和长期稳定性。

070C82A123C6C10AEA608AD1132_7C21190D_4D9

图1.低Pt催化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研究人员以Mo2TiC2为载体,通过水热法将PtNC均匀分散于Mo2TiC2表面。通过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拟合分析,PtNC通过Pt-Mo键合锚定于Mo2TiC2表面。实验表征与理论模拟揭示了Mo2TiC2与PtNC之间明显的电荷转移,促使d带中心下移,并优化H*吸附自由能,使得Mo2TiC2-PtNC具有相当于商业铂碳(Pt/C)催化剂的析氢活性。其中,动力学决速步均为最优的Volmer-Tafel过程。

另外,Mo2TiC2表面的氧端基屏障使得PtNC具有高扩散势垒,抑制了PtNC的迁移团聚,促使Mo2TiC2-PtNC具有优异的析氢稳定性。以阴极超低Pt负载(36 μg cm-2)的Mo2TiC2-PtNC与阳极IrO2(1 mg cm-2Ir)组装至PEMWE中,在环境温度下实现了超8700小时(200 mA cm-2)的稳定电解制氢。其中,衰减率仅为2.2 μV h-1,满足DOE的2026年目标(2.3 μV h-1)。另外,在80 ℃的工况电流密度(1 A cm-2)下稳定电解制氢超4800小时。本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在酸性介质中性能媲美商业Pt/C的低铂析氢催化剂,其创新性设计显著提升了铂原子利用率和催化稳定性。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将PEMWE系统的阴极Pt载量降低至Pt/C的1/20,大幅削减电解槽制造成本。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450-6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