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生命学院刘贻尧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论文
文:杨红 图:张涵熙 来源:生命学院 时间:2025-05-15 658

近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贻尧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genous/Exogenous Dual-Responsive Nanozyme for Photothermally Enhanced Ferroptosis-Immune Reciprocal Synergistic Tumor Therapy》(内/外源性双响应的纳米酶用于实现光热增强型铁死亡-免疫互惠协同肿瘤治疗)的论文。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刘贻尧教授、杨红教授、吕东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张涵熙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与免疫逃逸特性显著增加了癌症治疗失败的风险。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纳米酶MCMSFT,通过诱导非凋亡性铁死亡和增强免疫识别/攻击能力,并利用不同的机制间互补协同作用,克服肿瘤治疗的内在局限性和改善治疗干预的结果。

1.png

该研究制备了一种肿瘤内源性底物激活和外部光刺激增强的双响应性工程化纳米酶(MCMSFT),通过合理整合的多模态治疗方法、多通路治疗机制和多层次干预策略,实现多重治疗效应的战略性联用与扩增。MCMSFT凭借其CAT/POD/GPx多酶活性,可实现氧气生成、羟基自由基产生及谷胱甘肽耗竭,同步缓解肿瘤缺氧和触发细胞凋亡/铁死亡。

此外,MCMSFT介导的光热效应,既可诱导直接的肿瘤热消融,又能提供外源性热加速级联催化反应。同时,光热治疗和铁死亡引发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可有效促进抗肿瘤免疫激活。

另外,二甲双胍的施用联合缺氧改善可下调PD-L1表达,从而抑制免疫逃逸。免疫激活后增加的干扰素-γ的分泌对铁死亡形成正向反馈,由此建立了"铁死亡-免疫"双向放大循环,不仅可显著消融原发肿瘤,还可有效抑制转移肿瘤和再挑战肿瘤的进展。该研究系统性的克服了癌症治疗中的凋亡抵抗与免疫逃逸的双重困境,为获得更高效和全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微信图片_20250515105727.png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电子科技大学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adv.adq3870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