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AI+本科教学】学校“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全面升级实施
文:夏晨菲 图:陈希 来源:教务处 时间:2025-05-21 817

  “AI赋能、打破壁垒、学科交叉、多元选择”。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正式获批,将于2025年开始招生。

  这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顺应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趋势,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基础,大力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举措。

创新模式:人工智能+跨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全面升级“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全新实施“人工智能+工、理、管、文”跨大类双学位培养计划。

  该计划覆盖8个学院、4个大类学科的10个优势专业,学生在修读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主修专业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双学位专业,毕业时符合相关要求可授予双学士学位。10个本科专业可跨大类学科后两两组合,形成“人工智能+主专业+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序号

参与学院

参与专业

1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2

材料与能源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4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

数学科学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6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7

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

8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法语

(2025年招生专业:英语)

  参与专业相辅相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提供数学理论、算法、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础架构。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英语等专业,提供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实践场景。工商管理专业提供链接AI研发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补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一环。

特色方案:从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到跨学科学习

  “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整合8个学院的资源,打造了融合衔接的核心课程体系和逐级递进的AI实训体系,构建跨学科学习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培养路径。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人工智能+”平台课程、专业主方向课程、融合衔接课程、双学位课程。

  其中,“人工智能+”平台课程是核心,包括:数学类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人工智能方法基础课程、软件衔接类课程、硬件衔接类课程、商科类课程及AI伦理课程等。

  融合衔接课程旨在与各主修专业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学科的知识应用。

  双学位课程通过跨大类融合到主修专业培养方案,共同构筑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跨界融合与集成创新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5-21_155353_881.jpg

学校组织专家、相关学院开展多轮研讨会

     AI实训体系始于新生、逐级递进,通过项目实践、实验室研究和跨学科课题训练等方式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相互支撑。

  “基础实践层”夯实编程、算法、数据处理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能;“创新实践层”通过创业项目实训,为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筑基;“专项实践层”对接产业真实应用场景,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贯通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本科教学变革

  在“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改革的同时,学校还进一步推进“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技术赋能教学”成体系举措。包括:

  高质量建设面向全校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通识课;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建设;优化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学习和“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设置。

  加强人工智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人工智能方向)建设;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

  召开“人工智能+教育”专题交流研讨与推进会,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改革,聚焦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首批已立项建设103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第二批正在建设中。

  把握智能时代教育发展脉搏,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本科教学变革,为建成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