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施建成研究员应邀做客学者论坛,作了题为“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卫星观测及模拟研究”的学术报告。此次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资环学院、IEEE GRSS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分会承办。
聚焦“亚洲水塔”,解码高原水循环研究价值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变暖变湿引发的能量与水分交换变化,深刻影响周边近20亿人口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然而,高原地形复杂、天气多变,高山地区观测困难,地面观测难以全面刻画水热时空变化。施建成研究员深耕卫星遥感与水循环研究数十年,此次聚焦高原水循环观测模拟难题,为师生解锁科研新维度,助力破解“亚洲水塔”变化密码。
卫星观测+模型模拟,突破高原研究瓶颈
报告中,施建成研究员围绕两大关键科学问题展开: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引起青藏高原地表水量及变化的成因和主控因素? 他系统阐释研究团队的创新实践:
卫星组网观测破局:针对高原观测稀缺难题,发展适配高原环境的卫星组网观测方法,融合光学、微波卫星数据,实现大气水汽、积雪、土壤水分等多要素高精度监测,构建2002 - 2022年长时序数据集,填补高原全域观测空白。
高分辨率模型赋能:研发高分辨率气候 - 陆面模型、多圈层水文模型,改进参数化方案,提升再分析数据精度,精准模拟能量与水循环过程。
科学认知突破:通过“观测 - 模拟 - 同化”闭环,揭示降水、蒸散发、地表径流、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与成因——明确水汽是高原暖湿化主控因素,阐释融雪水对径流贡献的流域差异,剖析降水特征改变加剧水旱灾害的机制,展现局地过程对冰川消融的调节作用。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高原水循环模型跨尺度优化”“遥感数据融合误差控制”等深入探讨。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