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十届 “研究生学术交流月” 开展医工交叉系列专题活动
文:研究生院、医学院、机电学院、光电学院、软件学院等 图:医学院、机电学院、光电学院、软件学院等 来源: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时间:2025-07-10 563

近日,学校第十届“研究生学术交流月”成功举办,其推出的“医工交叉”专题教育成为一大亮点。该专题整合多学科优质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有效开拓了研究生医工交叉融合视野,为学校培育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了新路径。

多学院协同构建医工交叉教育新生态

在科技革新浪潮与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协同推进的当下,医工交叉正逐渐成为探索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问题的重要方向。借助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等工科技术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领域不仅为技术成果转化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领域。

交流月“医工交叉”专题教育,以打破学科壁垒为突破口,构建多院协同联动育人格局。学校统筹组织,医学院联合材料、机电、光电、软件、生命等学院,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工科优势与医学需求深度融合,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交叉课程集群与学术活动矩阵。通过前沿课程、高端讲座与学术论坛等多元形式,构建起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协同教育模式。

前沿课程解码医工融合技术密码

在课程设置上,“医工交叉”专题聚焦临床需求与技术前沿,以“问题导向” 为显著特征,着力培养兼具临床洞察力与技术能力的“双栖思维”人才。

图片1.png

医学院打造的“重大疾病研究的范式变革”课程,汇聚药学、生物工程等领域专家,构建多技术融合教学内容体系。国家级青年人才肖波教授解析第四代纳米药物载体靶向递送技术;余秋景教授揭示肿瘤代谢重编程机制与靶向治疗新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李然表示:“课程让我领略到,小小的纳米载体能精准送达抗癌药至病灶,这就是医工交叉的魅力。”

机电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课程,采用“技术前沿+应用前沿” 双前沿教学内容。王国泰教授系统讲解深度学习在医疗大数据分析、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应用,通过 “基于CT图像的胰腺癌检测” 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算法设计如何契合临床需求。研究生蔡佩霖称:“课程不仅传授技术,更培养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光电学院郑丁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副教授联合讲授“面向医疗与人机交互的柔性电子集成技术”课程,聚焦柔性电子在医疗监测中的应用,详解高分子材料在可穿戴医疗设备中的特性优化,指导学生掌握柔性传感器设计原理。光电学院研究生张萌感慨:“看到薄薄的柔性电子贴片能实时监测心率、血氧等数据,真切感受到工科技术对健康管理的变革。”

3.png

软件学院的国际前沿课程聚焦医疗安全领域。巴基斯坦籍网络安全专家 Fazlullah Khan 博士在“医疗保健中的智能物联网和网络安全”课程中,通过剖析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等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医疗行业安全风险与应对机制。IEEE Fellow、哈利法大学 Ibrahim Elfadel 教授的《拓扑数据分析及工程和医学应用》课程,演示如何通过拓扑重构提升医疗设备硬件安全性。

生命学院将 AI 技术引入生命科学研究,拉德堡德大学薛莉教授的“简析 AI 在蛋白质结构中的应用”课程,解析 AIphaFold 等工具对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革新;材料学院唐辉副教授的“生物医用材料前沿进展”课程,通过组织再生材料、仿生构建等内容,搭建起材料科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临床对接架起技术转化桥梁

专题教育注重“临床需求牵引技术创新”,通过临床专家进校园、研究生进医院的双向互动,打通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通道。

图片2.png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如祥教授带来“神经信息解码的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及系统研发与应用”讲座,展示团队自主研发的微型化植入式芯片系统。该系统成本不足国外同类产品 50%,功耗仅为国际产品的五分之一,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新路径。

在肿瘤诊疗领域,王晨辉教授解析 CAR-T 细胞疗法时,重点阐释多组学分析与 AI 辅助药物设计的交叉应用;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卫东教授探讨 “数据驱动肿瘤智慧诊疗”,分享 AI 辅助影像诊断、病理分析最新成果,证实深度学习模型显著提升肿瘤诊断效率,推动放疗从 “粗放式” 向 “精准化” 转型。

学校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吕传柱主任医师深度剖析 “急诊急救大平台与 AI 技术的融合”,通过案例展示 AI 在辅助诊断、流程优化中的实践价值,强调多学科协作与科技创新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级人才郑慧教授在抗病毒讲座中,从干扰素作用机制到免疫治疗策略,贯穿“科研 - 临床”转化思维。迈瑞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朝阳分享 “国产医疗器械的崛起之路”,通过企业创新实践,展现医工人才在临床产业转化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这些临床一线实践案例,让研究生直观感受技术创新的临床价值。

平台构建搭建产学研创新共同体

第四届 MedAI 青年论坛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 医工融合产业论坛是 “医工交叉” 专题的亮点,吸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200余位学界、业界知名专家,围绕“医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深入研讨。

图片3.png

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深入剖析罕见病研究的前沿挑战与科研突破路径,分享人工智能助力罕见病诊断的创新成果,展现学校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学校与多家单位战略合作签约,推动医工融合成果转化机制迈向新阶段。软件学院院长张小松表示,希望论坛成为链接智能技术与医药领域的桥梁,为解决生命健康痛点提供医工融合创新方案。”

学术交流环节中,中科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与该校研究生同台分享,从“AI 辅助罕见病诊断”到“多模态医疗数据融合”,思想碰撞勾勒出医工交叉未来图景。

学校通过“交流月”专题活动,实现医工交叉教育多维突破:打破学科壁垒的课程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论坛平台、国际化视野的前沿讲座,共同构建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深化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为培育引领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领军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刘瑶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