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7月15日,电子科技大学“脑智明珠”科普实践团的十余名本硕博学子前往阿坝州金川县,联合金川县人民医院、共青团金川县委、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宁夏大学,开启以“脑智金川 生命同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融合脑智科普、知识讲座、爱心义诊、文化寻访及走访调研等内容,深入贯彻落实阿坝州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青春力量。
医院帮扶行:科技赋新能,实践筑同心
金川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百姓曾对医院缺乏信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周玮带领团队推进“组团式帮扶+数字化赋能”的创新模式,开展创伤中心流程优化、开设家庭式产房等,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道路。如今,周玮已成为生命学院的在读博士生。“脑智明珠”实践队的队员们正是以他为模范,循着帮扶足迹走进金川县人民医院,从课堂聆听者蜕变为这片土地的行动者,主动让知识走出象牙塔,融入到金川的医疗实践中。
县人民医院大厅里,一块醒目的“心灵驿站”标识牌悬挂就位,实践队通过科普展板介绍特色功能区域及脑智健康知识,同时引入虚拟现实和睡眠脑电监测等前沿技术,以科技与温情守护民族地区心灵健康。科技展刚刚开始,VR设备前就已排起了长队,藏族孩子们踮着脚尖望向正在演示设备的哥哥姐姐,迫不及待地想体验这场科技游戏。实践队成员叶澄沅说:“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大家听得懂的话,我们磨了好多天。”他们将复杂脑机制拆解成实用的情绪调节法、记忆小技巧,还借《周公解梦》聊起“梦是大脑在整理记忆碎片”。
与此同时,趣味心理团辅游园会吸引了当地居民与医护人员踊跃参与。现场,“妙笔绘彩”“香囊沁心”“团扇添花”等活动各具特色,大家在绘画纸上随性涂鸦,用本地草药制作香囊,在团扇上绘制吉祥图案。简单的动手体验中,压力悄然舒缓。
乡间义诊路:践行群众路线,传递健康情
实践队响应组团式医疗帮扶号召,走进金川县观音桥镇村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青春使命。
在田间地头、村寨角落,实践团的队员们跟着帮扶医生穿梭在民居间。他们一边协助测量诊疗、记录病史,一边用“土办法”开展健康宣教。队员们围绕记忆功能和情绪调控展开科普,用“管记事的小管家”比作大脑中负责记忆的神经机制,把“情绪管理”说成“放牧要顺牛羊性子”,用“山路通畅”比喻脑血管健康,把健康知识揉进日常里。
在走访过程中,大家认真收集呼吸道疾病、头痛等常见案例,详细记录症状与生活习惯,为后续健康干预积累第一手资料。一旁的周玮医生看着围拢过来的乡亲们,不禁感慨道:“基层是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来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摸到健康的温度。同时,金川县融媒体中心的镜头一路跟拍,记录下这一幕幕暖心场景。队员谢思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普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搭建心与心的桥梁。”
走村入户的脚步里,汉藏羌的语言在问诊中交融,专业知识与乡土智慧在交流中互鉴。当藏族阿爸露出慈祥的笑容,阿妈为大家递上酥油茶,这份双向的温暖,正是“石榴籽”精神在民生服务中的生动诠释。
文化溯源旅:感悟红史魂,共鸣非遗情
红军老街城的青石板路载着红色记忆,“脑智明珠”实践团的队员们循着“政府广场—徐向前指挥部—格勒得沙共和国旧址”的路线,听志愿者讲述藏汉群众共援红军的故事,见证着八十多年前跨越民族的赤诚,于历史与传统间读懂团结的深意。
在观音桥镇嘉绒非遗研学中心,唐卡画师研磨颜料的沙沙声引人驻足。青金石的靛蓝、珊瑚粉的绯红在瓷碗里流转,队员王子恒望着画师勾勒金箔的专注,忽然联想到实验室场景:“这心无杂念的状态,不就是心理学中的正念吗?”同学们从传统工艺中探寻心理健康智慧,更在文化对话中拉近心灵距离,让民族文化共鸣成为增进情感联结的纽带。
这趟实践,早已超越简单的探访,它让队员们懂得,唯有亲历历史的温度、触摸传统的肌理,才能真正将民族文化的智慧转化为服务的力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纸面走向实践,在每一次跨文化的真诚对话中生生不息。
从“教室”到“乡间”,从“短期支援”到“长期提升”,门诊楼上“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匾、搭建在医院大厅的心灵驿站角、队员在红军老街开展的微视频宣讲、带离金川的哈达……不仅是帮扶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更是青春的郑重承诺。在脑智明珠科普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生命学院副院长罗程希望大家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双手,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民族地区群众的需求。“去年,我们实践队走进甘孜州康定市,今年来到了阿坝州金川县,明年,希望能够将脑智知识覆盖三州地区,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实践队队员肖瑶说。
未来,“脑智明珠”科普实践团将持续深耕脑智科普,让脑科学知识生动走进村寨与校园。队员们表示,将继续用脚步丈量金川大地,用专业服务基层所需,用真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之路上留下青春的坚实足迹。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