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5年7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阳光社会实践队前往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联合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映秀中心卫生院等单位,开启以“青春交响岷江畔,多维实践助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融合文艺交流、教育帮扶、非遗调研、健康服务及走访学习等内容,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在映秀这片承载民族坚韧精神的土地上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首站走进七一映秀中学。校园参访时,方杰老师以身躯守护学生的壮举、少年马健废墟救人的事迹,让队员们深刻体悟生命的坚韧。两校联合文艺汇演中,映秀学子以民族舞跃动风情,以合唱流淌纯真;成电队员以活力歌舞回应青春,台上台下共鸣如潮。
在七一映秀中学,实践队精心设计四门课程助力教育帮扶。通过介绍珍稀植物、标本制作与《寂静的春天》生态警示,激发守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教授提示词技巧,引导学生用AI工具设计“可持续发展”主题海报,点燃科技创造力;结合羌族“羊角花”传说,开展叶拓创作,在锤击叶片、浸润草木清香的体验中传递艺术疗愈价值;以多元化图表解析气候行动,阐释中国“双碳”战略,推动环保理念化为“随手关灯”的日常实践。
赴羌绣非遗生活馆开展调研,与传承人何高艳深度访谈。队员们实地考察展品,了解羌绣抽象纹样艺术风格及“云云鞋”云纹等文化象征。访谈聚焦传承现状与创新:记录羌绣面临成本高、非刚需等挑战及市场化运作、政策扶持等对策;调研了政府协作及包含产品销售、研学、纹样授权的多元商业模式;考察了自媒体运营和数字化探索。此行系统梳理了羌绣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路径,获取一手资料与经验。
实践队深入映秀镇中心卫生院,对话王彬院长与一线医护。王彬强调设备引进需坚守“实用与必需”原则:“让适配设备助力专家下沉,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杨富丽医生坦言全科医生“一人多岗、24小时待命”的困境,董婷护士则分享融合羌医针灸艾灸的社区健康实践。带着这份认知,队员在镇广场设立“健康小站”,运用学院丁晓蓉老师团队研发的便携设备,为居民测量血压、分发手册。环卫工与老人真挚的“谢谢”,让“测量的是数据,传递的是温情”成为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从地震遗址前对生命价值的沉思,到支教课堂点燃的创新火种;从羌绣纹样里解码的文化基因,到卫生院内见证的坚守身影——映秀大地上的“生命阳光”实践,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队员们以专业之力回应基层所需,用人文关怀浸润成长之路,更深刻体认到:振兴征程中,守护文化根脉与筑牢健康基石同等重要,青年的创新活力与家国情怀,终将汇成照亮乡土未来的蓬勃力量。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