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集成电路作为“现代工业的粮食”,不仅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石,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必争之地。面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挑战,培养既心怀家国情怀、又具备硬核技术能力的集成电路人才,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在此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深耕实践育人沃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入产业实践全链条,以“初心铸魂”与“本领砺能”双轮驱动,让学子在触摸产业脉搏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造过硬本领,为“强芯报国”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产业土壤 夯实报国初心
什么是“芯片战争”?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在四川广元支教的该校集成电路学院“钧业小沙粒”实践队队员们用无数个问题,串联起人工智能、信息素养、校史院史等一个个主题,把日常所学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给旺苍县张华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
当讲到“芯片战争”中我国科研人员的突围故事时,学生李明(化名)在笔记本上写下:“我要学芯片,不让别人卡我们脖子”。这一幕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受触动——当“芯片战争”的突围故事、科学家的报国历程通过课堂传递给乡村孩童,队员们对“科技强国”的理解也从概念变为具象。走出乡村课堂,产业一线的体验式调研更让队员们对“强芯”意义愈发清晰。
科创竞技场上“闻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场”的真实拟态,更是调动起队员们“追求卓越,勇创先锋”的进取精神。“科创竞赛让我们以另一种形式将实验室与产业线连接起来,前沿技术唯有真正‘嵌入生产线’,才能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硬实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四川赛区省级决赛中斩获金奖的玻芯智联团队负责人博士生方针如是说道,“我们团队主攻的半导体三维封装方向不仅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国之重器’,更是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封锁,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
“我们希望将实践创新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学生成长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淼介绍道。
锤炼实战能力 锻造报国利器
暑假里的校园,少了往日的喧嚣,暑意正浓。该校集成电路学院2023级本科生却在企业课堂里感受到了技术碰撞的热度。用芯片设计案例拆解数字IC验证逻辑、带学生沉浸式体验EDA工具全流程操作、手把手指导嵌入式平台开发——这场在为期两周的“请进来”暑期课程中,该学院借力相关企业专家资源让学生们近距离触摸到产业的真实脉动。
而这样的场景,在该学院已成常态。作为“请进来”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暑期企业课程已连续三年邀请行业头部企业进校授课。配合“成电芯论坛”产业报告、行业导师双轨指导等机制,形成了立体的产业浸润体系。年均30余位行业领军人物带来前沿分享,40余家高新企业负责人实现本科班级企业导师全覆盖,让学生从大一就能获得全周期职业引导。
如果说企业暑校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启蒙,那么实习实训便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锤炼。为搭建从理论到实战的完整阶梯,该学院推出了“三个一”工程训练实践,即“一条龙IC综合实验、一次芯片流片验证、一学期企业工程实践”。
曾参与全流程训练的该学院2022级本科生徐子航深有感触,“‘三个一’工程让我们避免了‘纸上谈兵’,从校内搭建IC实验电路,到参与真实芯片流片看到自己设计的电路‘活’起来,再到企业项目的研发生产中解决实际难题,每一步都在刷新我们对‘工程师’的理解。”
目前,该学院已联合国家重点单位、专精特新企业建成15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覆盖川渝、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四大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学生“走出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三个一”的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正如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于奇所言:“让学生在车间里悟初心,在攻关中长本领,才能培养出既怀赤子心、又握金刚钻的‘芯’一代。”
从乡村课堂的信念播种到产业一线的能力淬火,该校集成电路学院的实践育人之路,始终贯穿着“把初心写在实践中,把本领用在攻坚上”的理念。正如学子们在实践总结中所言:“‘强芯报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产业需要的地方,既怀赤子心,又握金刚钻。”
据了解,未来,该学院将以产业实践淬炼初心本领,为国家输送更多“懂工艺、会设计、善应用”的集成电路人才,让青春力量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支撑产业崛起的征程中,书写属于中国“芯”的时代答卷。
报道链接:http://edu.china.com.cn/2025-08/14/content_118025953.shtml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