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智慧网络及应用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通信领域顶级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IEEE COMST)上发表了题为《Wireless Blockchain Meets 6G: The Future Trustworthy and Ubiquitous Connectivity》的长文教程。该期刊影响因子为46.7,在IEEE旗下排名第一。智慧网络及应用团队博士生罗皓翔为第一作者,孙罡教授为通信作者,合作院校还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和美国休斯顿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和通信作者单位。据悉,该工作系IEEE COMST期刊上的首篇关于无线区块链网络的教程文章,也是我校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教程。
该教程系统阐述了无线区块链网络如何为6G打造可信通信范式,深入剖析了关键技术、性能优化路径及实际应用场景,为未来网络的安全与高效运行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教程明确了无线区块链网络的定义,其与传统区块链相比,在交易广播、区块共识等环节面临无线信道衰落、路径损耗等独特挑战,因此需重点关注无线区块链共识、分片技术、节点部署和消息传播四大关键技术。
图1 区块链工作流程
该教程指出,在6G环境下无线区块链网络的性能优化应聚焦于三个维度:(1)共识成功率:通过提升共识机制对无线信道的适应性,结合加密技术增强对拜占庭节点和故障节点的容错能力;(2)共识效率:通过优化区块传播框架,利用网络编码实现批量转发,同时改进领导者选举机制以减少共识延迟;(3)共识开销:通过制定分片方案降低能耗和通信成本,如低能耗分片在6G的太赫兹和毫米波信号环境下,均展现出最低的共识能耗。
图2 IMT-2030 6G愿景
该教程通过多个案例验证了无线区块链网络在6G典型场景中的实用价值,分别以车联网、共生通信、Web 3.0、天空地一体化网络为例,介绍了无线区块链网络对6G系统的超可靠低延迟通信、大规模通信、沉浸式通信和泛在连接起到的可信支撑作用。紧接着,该教程总结了全球电信运营商关于区块链在网络中实际应用的探索,包括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及可信的网络服务。
未来,无线区块链网络与6G的融合将向异构动态网络、感知与通信一体化、人工智能与通信一体化等方向深入,同时需推动其标准化进程,以满足6G在不同场景下的严苛要求。该教程为构建可信、高效的6G网络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有望加速下一代通信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元宇宙等领域的革命性发展。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智慧网络及应用团队由王晟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在李乐民院士和张宏科院士的指导下,长期致力于智能通信网络、分布式AI系统、区块链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和头部企业合作项目支持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包括USENIX NSDI、IEEE INFOCOM、IEEE JSAC、IEEE/ACM ToN、IEEE TMC、IEEE TSC、IEEE TIFS、IEEE TITS和IEEE WCM等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多篇论文获最佳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近年来,研制的网络模拟器、算网编排调度平台和网络协议漏洞挖掘系统等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等现网和设备中部署应用并获得高度认可。相关成果获2024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22年算网基础设施优秀产品及方案奖,入选中国通信学会2024年算力网络十大创新成果、中国通信学会2021年网络5.0创新科技成果、未来网络领先创新科技成果。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11105407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