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魏飞鸣校友做客自动化学院“科研启航讲坛”
文:赵冰 来源:自动化学院 时间:2025-09-11 200

近日,自动化工程学院在致远·一站式学生社区举办“科研启航讲坛”,邀请学院2005级院友、上海交通大学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魏飞鸣研究员作了题为“本科科研参与的意义与选择”的报告。

e7aac247f926a100327c24d56dce82cf_46349.p

讲座伊始,魏飞鸣以学生常见的疑问“如果不读研究生,本科阶段还有必要做科研吗?”引出主题,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并非“学霸专属”,更不是“读研的预备课”,而是一次能够重塑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宝贵机会。科研与课堂学习的最大不同,在于课堂传授的是“已知答案”,而科研则要求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通过科研,本科生能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这种能力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长远作用。

魏飞鸣结合丰富的案例,分享了科研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他强调,科研能帮助学生尽早找到“兴趣锚点”。许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或学习初期对专业认知有限,直至高年级仍对未来方向感到迷茫,而科研恰恰能让学生接触到专业的前沿问题,从实验室研发到田野调查,从算法创新到工程应用,科研为他们打开了“深层大门”,帮助发现真正值得投入的领域。

讲座分享.png

魏飞鸣特别强调科研对“抗挫折能力”的锻炼作用。他指出,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失败、方案推翻、论文退稿都是常态。面对这些不顺利,学生要学会理性复盘,从失败中找到问题根源,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将在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部分同学“缺乏经验,担心做不好”的顾虑,魏飞鸣坦言,本科科研的意义并不在于一开始就产出重大学术成果,而在于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方案、如何开展合作、如何规范表达。哪怕只是完成文献整理、参与部分实验,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都会转化为学生的“隐形竞争力”。

最后,他勉励同学们珍惜本科阶段最富探索精神的时光,不要被“我不行”“没必要”的想法束缚,勇敢迈出科研的第一步,主动联系感兴趣的导师,加入科研团队,从小问题做起,逐步走向学术探索的更高层次。他指出,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而是一个让同学们看见更大世界、遇见更好自己的“成长课堂”。

此次“科研启航讲坛”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科研的机会,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与成长中树立更加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学院将继续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推动科研育人工作,鼓励更多本科生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本领、拓展视野、成就自我。 


编辑:刘瑶  / 审核:罗莎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