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会实践】自动化工程学院本研学生实践队:淬炼报国志,躬耕兴邦行
——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实践队赴川黔皖三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文:赵冰 来源:自动化学院 时间:2025-09-15 326

2025年暑期,自动化工程学院组织两支社会实践队伍,分别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和研究生仪器系第六党支部牵头,奔赴贵州塔山村与四川成都、安徽合肥等地,围绕“乡村振兴”与“科技强国”两大时代命题开展深度调研与服务实践。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赋能基层发展,以信仰淬炼报国初心,在田野乡间与科研一线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青春向党践初心

“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牵头组建,“自强先锋”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由研究生仪器系第六党支部组织推进,将组织生活与社会调研深度融合,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成果转化。

图片1.png

在贵州塔山村,“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与村“两委”联合开展“学深悟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党员结合当地“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微信群说事会”等群众自治机制,以《从“八条铁规”到“基层之变”》为题作微宣讲,用青年话语解读作风建设,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在与中国电科38所的座谈中,“自强先锋”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与一线军工科研人员共话“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双方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初心使命”进行讨论,38所党员讲述我国雷达技术从“零的突破”到“并跑领跑”的奋斗历程,青年学子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扎根乡土察民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塔山村,聚焦“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民生关切、教育帮扶、安全守护”五大主题,开展沉浸式调研。

图2.png

抵达首日,实践队便与学校驻村第一书记罗尹奇展开“书记面对面”交流。一组数据令人振奋:道路硬化率达9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三个翻番”。这背后,是“支部统领、党员带头、群众主体”的治理逻辑在发挥作用。

在与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的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塔山村“能人带动+抱团发展”的振兴路径。从“放牛娃”到“牛司令”,再到带领全村致富的“国代表”,郑培坤以“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的合作社模式,构建起“饲料种植—肉牛育肥—屠宰销售—冷链物流”全产业链,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6万元。

 图3.png

为精准掌握民情,实践队围绕收入来源、教育支出、健康状况、住房安全等七个维度,走访村民二十余户。在盘龙寨,队员们走进独居老人家中,倾听他们的生活困难;在新街组,他们为残障人士登记帮扶需求,形成《塔山村民生问题调研报告》,提出建立“数字健康档案”“远程问诊平台”等建议。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始终立足专业所长,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在村集体养牛基地,队员们换上防尘服,参与饲料配比、疫病防控等标准化流程,并现场测算肉牛日增重、料肉比等关键指标。结合专业知识,他们提出“电子耳标+区块链溯源”智慧养殖升级方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个体身份识别、生长数据追踪与产品质量可溯,提升“塔山黄牛”品牌公信力。

针对农产品“上行难”问题,实践队与村干部、合作社骨干召开“头脑风暴”会,提出“短视频引流+合作社订单农业”闭环模式。计划利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打造“塔山黄牛”IP,开展线上认养、线下直配,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拓宽销售渠道。队员们还现场培训村民使用直播工具,助力“新农人”成长。

图4.png

教育帮扶方面,实践队精心策划“童心港湾”科普支教活动。他们将《智能车入门》《3D打印初体验》等高校课程改编为“魔法实验课”,带领留守儿童动手制作“纸飞机发射器”“牛奶烟花”“盐水小车”,在趣味互动中播撒科学种子。孩子们在“你画我猜”“击鼓传花”等游戏中收获知识,更收获陪伴与温暖。

奔赴科研一线,感悟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

“自强先锋”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奔赴川皖两地与中国电科38所、中航工业611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调研,探寻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密码”。

图5.png

在中电科38所,队员们踏上庄严肃穆的使命广场,聆听校友工程师讲述我国雷达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从早期电子奠基,到相控阵雷达技术突破,再到现代智能雷达系统研发,38所展现出“敢想、敢干、敢首创”的创新精神与“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令青年学子深受震撼。

在中航工业611所,调研团走进数字化设计验证平台与关键系统集成实验室,深入了解大国重器的研制历程。当看到先进仿真系统与高精度测试设备时,研究生党员李明感慨:“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屏幕截图 2025-09-11 112342.png

在安徽博物院,队员们体验AR技术复原徽州古建筑的数字化展陈,感受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在东华工程科技,他们深入了解化工自动化与可降解材料等绿色工程领域的前沿突破;在云翼航空,近距离观摩无人机在农业植保、应急通信等场景的应用实践,思考低空经济与智能装备的未来图景。

深化产学研融合,共谋人才培养新路径

调研期间,“自强先锋”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与各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专家开展多场专题座谈,围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议题深入交流。

开会.png

多位企业专家指出,当前产业亟需“理论扎实、工程能力强、适应速度快”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推动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与项目、早接触工程实际。对此,调研团成员积极提问,就技术瓶颈、行业趋势、职业发展等与一线科研人员充分交流。调研团成员王雪表示,这次调研让大家看到了产业的真实需求。未来的研究方向,必须更加贴近国家战略和实际应用。

淬炼信念勇担当,青春建功新时代

无论是深入贵州山村的“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还是奔赴科研一线的“自强先锋”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电子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都在实践中坚定了“科技报国、实业兴邦”的理想信念。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在塔山村写下的感悟。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巨变,用专业破解发展难题,用真情传递温暖希望。“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是“自强先锋”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在611所发出的誓言。他们近距离触摸大国重器,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走向前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青春何谓?是跳出舒适圈,走进乡野间,把理论课堂搬到田埂之上,让科技智慧融入牛棚院落。青春何为?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每一次调研中倾听民声,在每一次帮扶中传递温暖。这个夏天,“自强先锋”党员实践队与研究生新质生产力调研团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科研学习的动力,将所思所悟升华为报国强国的志向,让青春之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科技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刘瑶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