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于举办首届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大会的通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9-18 177

各相关单位、各位专家:

  为深入贯彻落实电子科技大学超常规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电子信息+中医药”互嵌融合和“AI+医学”场景应用,搭建学者交流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转化,兹定于2025年9月20日举办首届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大会。本届论坛由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共同发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交叉创新研究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临床基础与文献信息研究所、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大数据专委会联合承办。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5年9月20日下午

  地点:成都星光花苑酒店(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镇阳光大道13号)

  二、会议主题

  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现代化

  三、参会人员

  中医药、人工智能、电子装备、材料器件等跨学科领域专家、在读博硕研究生、医疗机构及企业代表

  四、论坛日程

开幕式

时间

内  容

主持人

13:30-14:00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韩旭东 致辞

李巧勤 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尹莉 致辞

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 王笳 致辞

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大会启动仪式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授牌

合作签约仪式

宣读大数据专委会更名批复

合  影

主旨报告

时  间

讲  题

讲  者

主持人

14:00-14:30

AI赋能中药的现状与发展

彭成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许家佗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潘胡丹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14:30-15:00

中医古籍整理与临床应用的信息化路径探索

陶晓华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15:00-15:05

茶  歇


特邀报告

时  间

讲  题

讲  者

主持人

15:05-15:35

中医智能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

许家佗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李志勇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颜晓晖 研究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

15:35-16:05

人工智能助力风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

潘胡丹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16:05-16:35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刘勇国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16:35-17:05

圆桌论坛

AI时代下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

刘勇国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17:05-17:10

大会总结


  五、主讲人介绍

  彭成,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首席教授、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委会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药学与中医药学部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主要从事中药药理毒理、中药资源和中医脾胃证治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创立中药种质资源多元保存多维评价技术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开创中药毒理学学科,创编《中药毒理学》教材;构建系统中药学理论技术体系,推动中药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主编学术专著与规划教材20多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20多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

  陶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专家,《现代中医临床》编委等职。从事《伤寒论》及中医古籍文献教学、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4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或编著10余部。

  许家佗,上海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处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一流本科-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负责人,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跨学科从事中医诊疗技术智能化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创新团队“中医诊断技术智能化研究团队”负责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启明星”、“曙光学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负责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中医特色诊断技术研究30余项,研发舌诊仪获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编出版《中医舌诊临床图解》《脉诊知识》等学术专著6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6项。

  潘胡丹,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联络部主任、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科技研发部部长。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高层次人才,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疫苗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知名SCI期刊Phytomedicine 副主编,Pharmacological Research、Engineering编委/青年编委。获2024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奖、2021年树兰医学青年奖,Engineering2020/2022优秀青年通讯专家奖等。

  刘勇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数智媒体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个体化药物研究与治疗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医学院数智药学创新中心工学主任,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医药知识工程与智能软件实验室负责人。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经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系统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工智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智慧医疗技术与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执行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农业分会执行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医疗健康与生物信息处理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信息学分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大数据专委会执行主任委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AMA Network Open、Engineering、IEEE TPAMI、IEEE TIP、IEEE TMI、MIA、IEEE TFS、IEEE TKDE、IEEE/ACM TASLP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IEEE ICDE等国际权威学术会议录用和发表学术论文近15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录用和发表SCI检索论文近70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

  六、联系方式

  陈  智,电话 13018243005(微信同号)

  龙  菊,电话 15682561111(微信同号)

  胡雨嘉,电话18081329922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中医药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2025年9月17日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