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更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的沃土。从物理学突破到信息技术革命,量子力学与电子学的交汇催生了计算机与互联网,重塑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范式;从生物学到精准医疗,基因测序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碰撞,让疾病诊断从经验判断迈入分子靶向的精准时代;从材料科学到能源革命,有机化学与工程学的携手,推动光伏材料效率持续突破,为清洁能源替代注入核心动力。在这一全球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的背景下,9月27日,2025年度第四届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盛大启幕,为我国学科交叉领域搭建起思想碰撞、协同共进的高端平台。
此次会议由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秘书处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倾力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光灿,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汤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学部副主任付雪峰,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学位管理处处长德吉夫,四川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贺羽参加会议。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罗光春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院所)前沿交叉研究院、学科建设及科研管理部门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共襄盛举,共探学科交叉发展之道。
锚定交叉方向
共担创新使命
“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为交叉学科发展、学科交叉合作搭建了常态化沟通桥梁。”胡俊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指出,学校高度重视原始创新与前沿探索,立足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深耕前沿交叉研究,已斩获一批原创性成果,组建起一支高水平队伍。面向未来,电子科技大学愿与各方携手,共同拓展学科边界,促进交叉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成电力量。
“自2020年12月由韩启德院士倡议发起以来,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在各成员单位的协同推进下,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学科交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战略纽带与协作平台。”汤超在致辞时表示,年会作为该联席机制的重要载体,实质上是推动我国学科交叉“学术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高端对话平台。“希望大家通过联席会构建更加畅通的对话协同机制、凝聚更广泛的学术共识,产生群体效应,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学科交叉生态的不断优化。联席会秘书处将作为各成员单位的战略协同伙伴,以服务学科交叉为核心,成为助推国家战略实施与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聚焦体制改革
共探人才培育
在圆桌论坛环节,郭光灿、祝世宁、程和平、汤超围绕交叉前沿科技体制改革及人才培养进行了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科交叉是应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挑战的必然选择,学科交汇既激发科研新思路,也为原创成果提供广阔空间。
活动中,汤超结合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实践指出,重大原始创新常诞生于学科交汇处,交叉科学部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制度化支持,并鼓励他们敢想敢干、深入钻研,实现原创突破;郭光灿以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为例,强调学科交叉能够孕育全新科研方向——量子人工智能,有望在各自领域实现突破式变革;祝世宁结合南京大学建设经验表示,高水平交叉探索需坚实理科基础为支撑,紧密面向工程和产业需求,通过体制创新和人才引进推动理工深度融合;程和平以生物医学为例指出,生命科学复杂性决定其与数学、物理、信息等领域紧密相关,数字化结合催生“数字生命”,有望带来跨越式影响。在交叉型人才培养方面,上述四位专家均强调:需重视基础训练和跨学科知识积累,依托大项目实践和持续交流机制提升科研能力,并在制度保障和开放平台下鼓励青年探索创新。专家们认为,学科交叉不仅推动科学发展,也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实践机会,为科研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交流实践经验
敲定未来之约
除高端对话外,会议设置了专题报告和主题报告环节,为实践经验交流搭建平台。付雪峰以“交叉科学——谱写学术创新交响乐”为题介绍了基金委交叉科学部设立背景、学部定位和最新政策,来自清华大学的季铮锋、电子科技大学的王曾晖围绕量子计算和纳米器件研究作专题报告。同时,来自南开大学的陈凌懿、西安交通大学的邵永平、北京理工大学的陈棋、中国人民大学的龚新奇4位交叉研究机构负责人围绕交叉人才培养、交叉队伍组建、交叉科研平台建设作主题报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各校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宝贵经验与创新做法。
此外,会议还进行了2026年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的竞办申请报告,经会议投票表决,2026年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将由南开大学承办,为此次盛会画上圆满句号,也为全国学科交叉协作的持续深化奠定基础。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第四届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的成功召开,既是对过往学科交叉成果的系统梳理,更是对未来创新方向的清晰锚定。从思想碰撞到共识凝聚,从经验分享到使命共担,这场盛会让学科交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协同创新的纽带更加坚实有力。”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我国学科交叉生态将持续优化,原始创新活力将充分迸发,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报道链接:http://edu.china.com.cn/2025-09/28/content_118102568.shtml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