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民网:用“遥感”重新定义“附近” 电子科大·四川美院联展探索数字时代新感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0-11 459

  人民网成都10月10日电 (赵祖乐、实习生王雨欣)10月9日,“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在成都市天府美术馆B馆开幕。本届联展以“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为主题,集中呈现18位导师带领52名学子创作的20余件作品。

  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杜卫,两校联展总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电子科大原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勇,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曹萍,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剪彩。

  据了解,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合作始于2018年,依托“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启动联合教学。6年来,两校逐步构建起“院院-校际-校企”三级协同机制与“基础-交互-创新”课程体系,形成从“微作品-小装置-大展览”的完整创作链条。如今,双方更联合设立全国首个“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持续推进跨界人才培养。

  嘉宾共话:科艺融合的“破壁”与“共生”

  曹萍在致辞中指出,iArt项目已成为学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标杆,联合办学模式为成渝地区跨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成电-川美”范式。她表示,学校将持续推动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助力学生成长为“懂艺术的工程师”和“懂技术的艺术家”。

  焦兴涛认为,本届以“遥感”为主题的展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呈现,更是对“附近”与“在场”的人文思考。他强调,艺术为技术注入温度,在数智时代构建新的感知与连接方式,有助于培育具备技术能力、创作思维与审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杜卫对两校合作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需要“破壁”,更要实现“共生”,期待双方进一步探索科艺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曾勇对与川美合作6年来共同推动项目发展表示欣慰。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类独有的梦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这种“在做中学、在创中悟”的实战模式,让学生成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本次展出的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实践,期待双方的联合办学项目越办越好。

  展品直击:技术解构日常的20种表达

a3f467a669e6dca4101ee68679eca1c2.jpg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届联展由四川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电子科大交互新媒体艺术专业首席教授彭岷担任策展人。展品以“交互体验+情境反思”为核心,涵盖机械装置、数据可视化等多元形态,将红外传感、电机控制等技术与自然意象、社会思考深度绑定,诠释“技术洞察、解构日常”理念。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作品《候雨》通过感应装置驱动水滴,在水写布上形成动态水墨痕迹,隐喻城市与生态的关系;《壳》以钢与尼龙模拟机械海浪,引发对人工制品与自然共生的思考;教师作品《向阳而生》则以光为媒介,将“生命力量”转化为观众可参与的光影互动。

  展览还呈现了如《络》《错位码》等跨校共创作品。跨校合作作品《络》联动电子科大与川美学子,以塑料软管中脉动的水流模拟“生命脉络”。“创作时改了很多次方案,有争论也有妥协,从‘空中楼阁’到落地呈现,当水流在软管里动起来,突然觉得所有努力都值了。”电子科大本科生李适新谈及创作时说。

  据悉,本次联展自国庆期间开展,将持续至10月20日,公众可通过成都市美术馆官网预约观展。


  报道链接:http://sc.people.com.cn/n2/2025/1010/c407319-41375916.html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