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网:“遥感”见天地,科艺绘新章 这场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在成都启幕
文:中国网 王李科 图:电子科技大学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0-11 2861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科技以理性之眼洞见事物运行的肌理,艺术以感性之笔勾勒生命存在的诗意,二者从来不是彼此割裂的孤峰,而是共撑人类文明穹顶的双柱。10月9日,“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于成都市天府美术馆B馆盛大启幕。本届联展以“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为核心命题,汇聚18位导师与52名学子的智慧,呈献20余件跨界佳作。

118117179_ec7111d7-de0e-49dd-b32b-6990f0

  这场展览既是两校六载深耕科艺融合的成果检阅,更是新时代跨学科育人理念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实践”的生动诠释,为成渝大地的文化图谱添上了一抹科技与艺术交织的亮色。

118117179_f7de0e14-f15c-4ae3-aae0-cf9448

  六载深耕

  科艺共生谱新篇

  当日,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杜卫,两校联展总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勇,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曹萍,副校长孔令讲,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会勇,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以及成都市美术馆、重庆时代美术馆有关负责人等嘉宾,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代表,川渝地区艺术家及两校师生代表共赴这场科艺之约。

  在新工科改革背景下,电子科大于2018年推出了“新工科+新艺术”教改项目——“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同年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四川美术学院开启联合教学与创作项目,经过六年探索,两校的合作从“破壁对话”走向“深度共建”,以“院院-校际-校企”三级协同、 “基础-交互-创新”三级课程、以“微作品-小装置-大展览”三阶创作,探索科学艺术融合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先后以“破壁”“超验植入”“无界漂移”“永动”为主题举办了四届科技艺术联展,今年是两校第五次跨界合作。

118117179_47cc4853-b93d-4aae-bbfb-2ca92a

  “破壁”之后

  以“遥感”叩问共生之境

  开幕式上,嘉宾们围绕“科艺融合”的核心议题各抒己见,为这场跨界实践注入思想深度。曹萍在致辞中回顾了电子科大与四川美院携手推进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成渝双城双向赋能人才培养新格局的历程和成绩,期待今年的联展作品能继续带给大家视觉冲击、心灵触动和思维启迪。她表示,iArt辅修专业已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色标杆,双方共创的全国首个“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更铸就了跨界育人的“成电-川美”范式。“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协同,让学生既成为‘懂艺术的工程师’,也成为‘懂技术的艺术家’。”

  “期待在唤醒大众的感知力、连接力与创造力的同时,培育‘懂技术、会创作、有审美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焦兴涛回顾了双方合作以来艺术与科技从互鉴走向共生的发展历程。他提到,本届展览以“遥感”为主题,其内涵远超跨距离观测技术,更蕴含“何为‘附近’与‘在场’”的哲学追问,在当今的数智时代以艺术为技术注入人文关怀,构建共在新形态。

  “两校合作的‘破壁’只是开始,‘共生’才是最终追求。” 杜卫强调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重要性,对成电和川美深度合作的探索予以肯定。“希望双方在合作教学教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聚焦科技+艺术的科研,携手产出更多优秀作品和成果。”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类独有的梦想、想象力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曾勇对两校合作六年来共同推动项目发展表示欣慰,感谢六年多来两校师生为合作付出的辛勤努力。他表示,“这种‘在做中学、在创中悟’的实战模式,让学生成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本次展出的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实践,期待双方的联合办学项目越办越好。”

  同时,杜卫、曾勇、曹萍、焦兴涛、孔令讲、李会勇共同为联展剪彩,嘉宾与师生们在策展人带领下,沉浸式参观展区,感受技术与艺术碰撞的火花。

118117179_ea0c39e6-0b4c-40f8-a89f-006364

  技术为笔

  20种表达解构日常、链接诗意

  本届联展由四川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电子科大交互新媒体艺术专业首席教授彭岷担任策展人。展品以“交互体验+情境反思”为核心,涵盖机械装置、数据可视化等多元形态,将红外传感、电机控制等技术与自然意象、社会思考深度绑定,诠释“技术洞察、解构日常”理念。

  作品《候雨》以感应装置驱动水滴,随观者动线在水写布上晕染出水墨潮痕,履带循环传送则将瞬间的湿润定格为永恒的印记,隐喻城市发展中对生态山水的守望与眷恋;电子科大学子创作的《壳》,以钢与尼龙搭建机械海浪,通过无生命装置对自然形态的精准模拟,叩问人类制品与生态系统的共生边界。

  教师作品《向阳而生》以数百盏射灯为“像素”,观众转动摇柄驱动发电机时,装置中的“太阳”便从朦胧渐至璀璨,将抽象的“生命力量”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光影体验;《第一因》则借助传感装置与光影叙事,抛出“是人类塑造技术,还是技术重塑人类”的深刻命题,引发观者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

  跨校合作作品《络》由电子科大与川美学子共同打造,以塑料软管中脉动的水流模拟“生命脉络”。“从方案争论到妥协磨合,从‘空中楼阁’到落地呈现,当水流在软管里跳动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电子科大本科生李适新的分享,道出了跨界创作的酸甜。此外,《错位码》借助摄像头与拼接屏,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转化为视觉错位,引发对标准化生活的反思。

  “这次参展不管是实践还是思维上,都让我对装置艺术有了新认识,也加深了团队协作能力。”电子科大2022级本科生方怡丹分享道,她所在小组以“回忆”为主题,“我们设想过回忆的各种质感,经历过崩溃,可当作品在馆里闪烁,看着斑斓镜面里的自己和过往,才懂爱自己的作品有多幸福。”

118117179_ab3c1eff-cabb-46fe-a755-3e0f29

  从辅修到学位

  跨界深耕育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本届联展作品历时4个月完成,是两校共同打造的跨界教师团队锐意改革教学方法、实施跨校联合训练的结果。他们打破教室边界,在美术馆里用艺术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们在科技和艺术领域里的创新力量。在此基础之上,两校合作举办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已于今年迎来首届学子,印证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从《连轴转》对数据时代循环日常的解构,到《磨阳工》对‘付出与反馈’的互动探索,学生用技术读懂生活,用艺术回应时代。”彭岷表示,展览自今年国庆开展,将持续至10月20日,市民可通过成都市美术馆官网预约观展。

  “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矣。”科技之“刚”与艺术之“柔”,从来都是文明发展的一体两面。电子科大与四川美院的六载携手,以“遥感”为桥,打通了技术与日常的壁垒,链接了想象与现实的鸿沟。这场活动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艺术亦非孤高的象牙塔,二者在成渝大地的沃土上共生共荣,将培育出更多兼具理性思维与感性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报道链接:

  http://edu.china.com.cn/2025-10/10/content_118117179.shtml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