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学院石毅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文:张佳文 来源:医学院 时间:2025-10-14 805

近日,医学院石毅教授团队在药剂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11.5)发表了题为《Harnessing engineered adaptive nanoparticles to modulate macrophages for treating corneal alkali burns》的研究论文,创新性设计了一种工程化自适应纳米颗粒,通过 “巨噬细胞靶向递送 + 炎症微环境响应释药” 双机制,解决了传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 “眼表清除速率快、深层渗透难、炎症调控不精准” 的核心痛点,为炎性眼表疾病治疗提供了新型纳米给药策略。论文第一作者为覃先燕博士,论文通讯作者(最后通讯)为石毅教授。

图片1.png

图1.PDNPs的构建、体内递送途径及其在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损伤中的治疗机制

角膜碱烧伤是极具破坏性的眼损伤之一,会导致角膜组织严重受损、持续性炎症和角膜新生血管。碱性物质的亲脂性使其能快速穿透角膜上皮和基质,引发广泛细胞坏死、基底膜破坏,并激活强烈的炎症级联反应。后续炎症反应加剧组织损伤、延缓上皮再生,还会促进病理性新生血管和纤维化形成,最终损害角膜透明度和视力。

传统地塞米松(Dex)眼用制剂受眼表生理屏障影响,滞留短且穿透率低,还可能引发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副作用,临床需求未满足。为突破困境,本研究设计的 PDNPs 纳米系统能实现“靶向递送释药”闭环:以聚唾液酸(PSA)为载体,借助聚唾液酸(PSA)与巨噬细胞表面Siglec-E 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精准锚定;借助巨噬细胞炎症趋化性迁移至角膜深层,解决渗透难题;通过酸敏感腙键连接 Dex,在炎症部位酸性微环境精准释药,最终实现对角膜碱烧伤的高效治疗。本研究不仅满足了角膜碱烧伤这一严重炎症性眼表疾病的高效治疗需求,还为靶向调控眼部局部炎症微环境、促进功能性组织修复提供了一种生物相容性强、可转化的解决方案。  

石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疾病基因鉴定和临床治疗研究20余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奖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发表SCI论文80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4篇,被引1600余次,担任8个SCI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科技部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覃先燕博士,主要从事炎性疾病靶向治疗及机制研究。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8篇,其中IF>10的论文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等。担任《Medicine Bulletin》《Integrative Medicine Discovery》《Pharmaceutical Science Advances》3 本期刊青年编委。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5.114253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