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中国美协理事焦兴涛讲解艺术的创造与价值
文:罗彤 来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时间:2025-10-18 186

10月9日,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焦兴涛做客成电讲坛,以“艺术的创造与价值”为题,从众多艺术作品的异同切入,分享了个人艺术实践中的感悟,并解析了艺术家创作的“密码”。

111 1.jpg

讲座伊始,焦兴涛以“什么是文化”为引,指出文化往往潜藏于我们不易察觉的日常之中。他通过展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AI模型“Deepseek”的幻灯片,阐释这两个IP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与科技发展的硬实力。焦兴涛借用“后浪”这一概念,强调无论多么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出现,终将被更具活力的“后浪”所超越,以此表达对未来的乐观期许。

在解析艺术创作密码时,焦兴涛首先以油画《开国大典》为例,介绍了画家董希文的创作背景。他将该作品与其他绘画在色彩运用、视角构图与空间想象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出《开国大典》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引导大家思考绘画的虚拟性。随后,他结合多幅油画及“哪吒”形象的时代演变,说明美术作品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呈现出的民族特质。

111 2.jpg

焦兴涛还重点分析了齐白石与罗中立的作品,阐释构图如何影响主题表达与艺术效果。他指出油画《父亲》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通过相关摄影与绘画案例,剖析了该作品开创的艺术手法。在展示观众驻足观赏《父亲》的场景时,他强调画面中“父亲”的眼神能够与观者建立深刻的精神联结。此外,他还展示了自己的木雕作品《烈焰青春》,分享了从单人雕塑到群像创作的不同感染力,并解释了他选择单人题材的初衷。

在探讨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时,他结合国际艺术交流经验,介绍了成都春熙路裸眼3D大屏的设计理念,引出艺术与公共环境融合的议题。他通过《在一起》艺术展中“可以留下痕迹但不能带走”的凳子作品,以及重庆创意公交站台、成都机场大熊猫雕塑等案例,生动呈现了艺术如何渗透并塑造城市日常生活。

关于艺术与乡村的连接,焦兴涛分享了他在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实践经历。通过两张不同时期的合影,他介绍了在当地开展的艺术活动,并播放网络博主的创作视频,展现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创造力与视觉冲击力,引发对当代艺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在探讨美与创新的关系时,他引用蔡元培关于美育的论述,以“明月”意象阐释从个体审美到文化认同,再到价值共同体构建的过程,指出审美能够促成“美美与共”的价值观。而关于区分“美育”与“审美”,焦兴涛指出前者追求共识,后者注重个性,并以国庆旅游为例,说明审美体验的核心在于“心头一震”——即对意料之外的美好所抱有的期待。

111 3.jpg

讲座最后,焦兴涛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培养项目的背景,并寄语同学们要通过美育传承文化基因,勇于探索艺术的不确定性,持续推动创新。人人都有想象力,国家才有创造力,文明才有影响力。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刘瑶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