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时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星光永不熄灭!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文:罗莎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0-21 464

  秋日的清水河校园,成电会堂的座椅仿佛仍留存着那年的温度;风穿过图书馆,掠过曾经直播过一场盛会的角落,轻声诉说着对一位科学巨匠的无尽追思——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55458dfc46fbb1f7100399541f5206ed.png

  这位奠基现代物理学的巨匠,曾在第26个教师节为成电师生带来精神洗礼。相遇虽短,记忆中的星光却从未熄灭……  

初见成电:读懂“科学与人文”的相遇

  2010年,应学校邀请,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携夫人翁帆到访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刚踏入校园,先生便驻足赞叹:“你们的校园不像是新建的,大树多,还有湖,有草坪,主体建筑有厚重感,这个校园100年也不落伍!”当目光落在教学楼“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题字上,他点评说:“这八个字好,求实求真是科学精神,大气大为是人文精神。大学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句寄语,如今已成为成电校训的精神注脚。

图片 2(1).png

  会面中,先生鼓励道:“中国已经有实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电子科大要朝这个方向不懈努力。”让在场者读懂了大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切期许。他还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竞争形势,希望电子科技大学越办越好。

薪火中的嘱托:科学路上的“七件法宝”

  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距报告会还有一小时,成电会堂早已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挤满了翘首以盼的身影。图书馆、学生食堂、沙河校区国际学术会议中心的直播屏幕前,数千双眼睛同步望向同一个方向。当88岁的杨振宁先生身着白条纹衬衫、浅棕休闲裤笑着走来时,全场掌声如潮,经久不息。

图片2.png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最终延续了两个多小时。先生以《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题,全程未饮一口水,声音洪亮如钟,将自己的科学人生娓娓道来。他指着“一试场八号”的准考证照片,谈起15岁时借课本闭门一月苦读、终考进西南联大的往事;谈及《神秘的宇宙》如何在年少时点亮他的物理梦想,言语间仍藏着初见科学奥秘时的震撼;忆起西南联大“三剑客”,与黄昆、张守廉秉烛辩论量子力学的日夜,眼中闪烁着求知的热忱。

图片 4(1).png

  先生对于失败的坦诚更令人动容。芝加哥大学20个月里四度更换研究课题的挫折,曾让他写下“想象毁灭”的字句,却也让他最终找准理论物理的人生航向。“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先生的教诲透过麦克风,化作穿透时光的力量。

_NEW6014_3.jpg

  “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发展兴趣”,这是先生留给成电学子最殷切的寄语。在那场报告中,他将一生治学感悟凝练成“七件法宝”:

珍视直觉的火花

关注新现象新方法

主动寻找研究课题

以兴趣为基石持续积累

坚守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深耕基本问题

体悟科学结构之美

图片 3.png

  面对学子“中国何时能获诺奖”的提问,先生语气坚定:“20年内,甚至只需10年!”这份信心,源于他亲历中国从“懂微积分者寥寥”到科研人才辈出的巨变,更源于对后辈的深切期许。

_MG_2222.JPG

  到访期间,他还接受了学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的专访,并为学子题下“宁拙毋巧”四字,墨痕间藏着对青年成长的深情祝福。他说西南联大的成功在于“最好的学生、自由的氛围、时代的机遇”,叮嘱年轻人“多走出去了解前沿,莫要闭门苦读”。

图片3.png

教师座谈:穿越时光的精神馈赠

  10日下午,杨振宁先生与电子科大四十余位教师共度教师节,畅谈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交流研究经验和人生感悟。

  先生戴着助听器,还特意让时任校党委书记王志强坐在其左侧——因先生左耳听力稍好,如听不清提问,便于再听一遍复述。近两小时的一问一答里,他眼中的热忱,让在场教师读懂了“治学先治心”的真谛。

图片4.png

  他提及“成功的教师从不止一种模样”,聊起爱因斯坦虽不擅长演讲,笔下文章却满是洞见未来的智慧——“只要肯专心努力,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就是在为社会添砖加瓦。”

  当青年教师问起“如何做好一流科研”,他眼中满是恳切:“现在的科研领域,比我做研究生时宽广太多了”,语气里藏着对时代发展的感慨,更郑重叮嘱 “一定要找到‘你特别喜欢的东西’”。

图片 5.png

  聊到学生培养,他格外关切地问“一年级有没有开英文和国文必修课”,话锋一转便认真强调:“不管是谁,写作能力都得好好练,尤其是理工科学生。”

  回忆起早年在清华园的时光,他说:“那时候中国没几所大学有工学院,校园里一座小小的风洞,在当年都能引起轰动。”话到此处,亲身经历岁月沉淀的先生语气里满是动容:“我亲眼看着中国从贫弱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富强,这一路的发展太惊人了。”

图片 1(1).png

  当被问到信息、生命、物理交叉领域的研究方向,他笑着摆了摆手,谦逊又坦诚:“我对生物只有最粗浅的认识”,随后又轻声感慨:“要是我早生二十年,没赶上合适的机遇,也做不出现在这些事。”

  除此之外,他还同老师们围坐交流,从创新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到科研能力要怎样提升,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该如何滋养,到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与借鉴,再到国内基础理论研究该往何处突破……每一个话题里,都藏着他对中国教育与科技未来的深切期许,也让这场探讨满是温暖的共鸣。

星光永续:成电人接续的使命

  先生访问期间,曾称赞电子科技大学是“很重要的大学”,因为 “电子事业对任何国家都越来越重要”。如今,电子科大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稳步前行,成电人踔厉奋发、勇攀高峰:课堂上,教师们践行“物理学要有骨头更有血肉”的理念,将前沿课题融入教学;实验室里,学子们带着“抓住直觉冲突”的勇气探索未知;国际交流中,青年学者牢记“了解前沿”的嘱托,架起学术沟通的桥梁;校园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校训,回响着先生对科学与人文的诠释。

  当清水河的灯光点亮科研深夜,当沙河校区的辩论声再度响起,便是成电人对先生最好的缅怀——以兴趣为灯,以坚持为笔,在电子信息与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续写他期盼的时代华章。

_MG_2040.jpg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成电学子,接续前行!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