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一门以川菜为魂的《知味》选修课,已悄然陪伴师生走过十年时光。从初入厨房的生疏无措,到熟练掌勺呈现鲜香佳肴,这门课不仅教会学生烹饪技能,更承载着成电人的专属成长记忆,成为学校创新通识教育的典范、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三年筹备,一门课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成电味道”成功申报为学校精品文化活动,后勤保障部以此为契机,开始探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路径,为《知味》课程埋下伏笔。

经过近三年精心筹备,2015年《知味》课程正式开课。为保障课程质量,学校同步完成三项关键工作:编写配套教材《知味》、筹建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并配备专属助教。

课程开课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央广新闻、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腾讯新闻、网易等众多媒体关注。作为“理工科高校里的川菜课”,它引发社会广泛讨论,首开时仅50个名额,报名人数却达400多人。

近20道菜品,手把手教学
《知味》课程每学期教授近20道菜品,从食材挑选、切配处理到火候掌控,老师全程手把手指导,助力无数同学从“烹饪小白”成长为能独立炒菜的“准大厨”。

课程涵盖的菜品丰富多元,既有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等经典川菜,也包含北方面食、炸鸡、特色汤品等。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倾听理论讲解、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饭菜香气中稳步迈进“大厨之路”。自2015年开课以来,《知味》已累计开展19期,950余名同学参与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成为校园里名副其实的“热门选修课”。


品文化、结友谊,劳育融合懂珍惜
《知味》课程的讲师罗恒,不仅是经验丰富的烹饪教师,更是中国烹饪大师。他擅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结合历史典故,将川菜的起源与文化背景娓娓道来——从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的传奇由来,到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格局精髓,都让同学们在颠勺翻炒间,读懂川渝文化的热辣鲜活。

课程中的分组做菜、共同实操考试,让同学们从陌生到默契配合。有人切菜、有人调酱、有人掌勺,一道菜做好,友谊也随之升温,不少同学称这是大学里最“有味道”的友谊。在共同商讨做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既点亮了烹饪技能树,又收获了珍贵的同窗情谊。

此外,同学们还能走进食堂后厨了解流程,亲身体验烹饪的累与乐。这段经历让大家不仅学会做饭,更深刻理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收获感恩与热爱。有同学表示:“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不应熄灭,是我从课程中获得最重要的知识,将伴随着我以后的人生。”

活动丰富,定制化体验供选择
十年知味,薪火相传。如今,学校后勤依托“知味”平台,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成电味道”精品文化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其中包括联合各学院开展“教做川菜”“包饺子”“做糕点”“包粽子”等劳育实践活动;在毕业季推出“毕业烹饪小课堂,大厨教你做川菜”,为毕业生送上独特“成电记忆”;举办“成电味道”校园美食节,同步开展“寻味家乡——校园厨艺大比拼”;联合校工会开设厨艺课堂,覆盖更多师生群体。



据统计,后勤保障部年均指导协助师生开展各类厨艺活动20余次,接待师生近1000人次,劳育工作成效显著。这趟关于烹饪技能的修行、关于生活味道的探寻之旅,仍在成电校园继续,等待更多师生参与,书写专属的“知味”记忆。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