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月27日,“寄宿制教育与高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相聚电子科技大学,围绕中美加寄宿制教育比较研究、寄宿制教育与高原发展路径、高原教育的人民性与普及性等三大议题展开交流。
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会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扎洛介绍,西藏寄宿制学校是在尊重民族文化和适应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教育模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藏地方政府就开始探索适合牧区实际的教育形式,包括马背小学、帐篷小学等多种办学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寄宿制教育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拥有40余年教育经验、多次深入涉藏地区调研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西方国家,寄宿学校往往为贵族或富裕阶层子女提供精英教育。而在中国,国家办学体系下的寄宿学校主要面向普通家庭,政府提供了大量补贴,让更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此外,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郭小明认为,寄宿制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多重功能,尤其在偏远地区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他指出,应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衡量寄宿教育的短期与长期成效,确保资源投入更具可持续性。
记者了解到,寄宿制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形式,在高原及民族地区发挥关键作用,不仅改善了教育可及性和教学质量,也推动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在寄宿制教育上的探索,为促进高原及民族地区教育公平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鲜活经验。
报道链接:
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37/422462.html?isShare=true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