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张浩:青春破局,科研引领的奋斗之路
文:学生记者团 王嘉琪 新闻中心 罗莎 图:本人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1-01 835

  人物名片:张浩,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导师为黄廷祝教授和赵熙乐教授,现为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数据的张量表示与计算。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应用数学、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篇,包括IEEE TCYB、IEEE TGRS、ACM TKDD和JSC等;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担任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IEEE TSP、IEEE TCYB、IEEE TGRS和IEEE TCSVT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受邀在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研讨会(IGARSS)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年会学生论坛做学术报告。曾获得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次)、国家奖学金(2次)、一等学业奖学金(3次)、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2次)、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秀”等荣誉和奖励。

image.png 

  思想根基,不仅为青年人照亮光明前路、注入深沉底气,更能为其深耕科研领域、勇攀技术高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张浩看来,青春的光彩源于实干,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他深知,只有紧扣工业实际需求开展研究,靠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模型、一份份记录夯实科研成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青春才能焕发光彩,让自身价值得到真正实现。

从“小白”到“破局”:在践行中扎根科研沃土

  研一入学时,张浩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科研“小白”,面对尚不熟练的编程语言和同组同学已在暑期完成的完整工作,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巨大的压力。幸运的是,在赵熙乐老师的引领下,张浩开启了一条“以践助学”的成长之路。

  当时,张浩需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缺少学术经验,从想法到实现,张浩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在精益求精,不断追问的态度驱使下,张浩成了师兄蒋太翔的案前常客,向师兄反复请教、不断“折磨”。最令张浩动容的,是师兄修改那篇仅五页短文的工作到深夜的场景——他一页页仔细审读,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师兄热忱的情怀和对科研的不懈追求在当时刚进入实验室的张浩心中埋下了一颗火苗——科研需要不畏难的坚韧和不放弃的毅力,使他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笃行,无畏困难。也正是这段看似“狼狈”的经历,让张浩完成了第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启蒙。

image.png 

  这次突破,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塑造了张浩此后贯穿整个科研生涯的信念:先动手,多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知识在应用中巩固与拓宽;更要主动与老师、同门沟通,思想的碰撞往往能带来关键的破局之光。从高维图像修复中的张量模型、算法与理论研究到近似低秩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与求逆,在求索的过程中张浩不断深耕,提出并命名新型张量分解方法3个,提出并命名新型高效算法2个,提出并命名不规则高维数据修复系统1个,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华为存储流量优化项目中担任主要研究人员,突破了传统张量的表达限制,解决了高维信号处理中块项分解的应用难题,他所提出的数学方法被众多应用领域的学者引用和肯定。

从“追赶”到“引领”:在静心中追寻科研价值

  “要坚持做引领性的科研。”导师黄廷祝老师的叮嘱犹在耳边,更在心间,为张浩的学术生涯锚定了新的航向。科研的真谛不仅在于“完成”,更在于以非凡的耐心“做好”,直至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博士入学后,在黄廷祝老师的宏观引领与赵熙乐老师的深度指导下,张浩逐渐沉潜下来,将目光从快速的产出转向那些更具挑战性的“硬骨头”,专注于深挖领域内更为棘手的难题,细致打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段“静心”耕耘的岁月,最终孕育出突破性的成果,并清晰地勾勒出属于他的科研主线与代表性工作。

image.png 

  再一次面对落后于同龄人的惊恐和科研进度的停滞,张浩不再慌乱、内耗,而是有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他相信专注于自身研究方向和进度,耐心打磨成品,形成自己的科研主线,才能为科研提供坚实保障。如此,坚持的信念如同一块压舱石,让张浩在同龄人科研进度、学术成就的比较漩涡中逐渐找回自己的节奏,建立自己的科研蓝图。他说:“优秀的人层出不穷,我们无法、也无需胜过所有人。真正的超越,是静下心来,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回望研一那个连基础编程都生涩的自己,我至少能坦然地说,我在自己的轨道上,已经进步了许多。”

在服务奉献中扎根,锤炼科研青年的赤子之心

  在张浩看来,坚定的理想信念绝非空中楼阁,它既是科研攻关的“压舱石”,也是服务奉献的“动力源”。他积极投身“学党史践初心”、“缅怀革命先烈”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在历史的回望与先辈的感召中,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这份思想上的沉淀,为他潜心科研、服务师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b05dbbe6aa356f73d67424fedd992f8f.jpg 

  科研任务虽重,张浩始终将服务师生视作学生党员的使命担当。身为支部委员,他以严谨态度落实每一项党建工作,确保细节无疏漏;作为学生代表走进研究生招生直播间,他耐心拆解报考疑问,为学弟学妹点亮方向;此外,他还多次化身助教答疑、参与考务保障,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从“朋辈之星”的荣誉加持,到学院各类服务场景,他的勤勉身影无处不在。对张浩而言,这些工作绝非负担,而是联结集体的纽带,更是让个人价值在服务中绽放光芒的生动实践。

  在这一系列服务实践中,张浩不仅锻炼了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更深切体会到了“奉献”二字的分量。他将这份在服务中锤炼的责任感与赤诚情怀,反哺于科研学习,让自己成长的根系在与集体共同的土壤中扎得更深、更实。

多元并进,在全面发展中寻找科研的另一种张力

  对张浩而言,科研与生活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同一生命光谱中不同色彩的绽放。实验室屏幕上闪烁的代码与镜头中美轮美奂的光影,耳机里悦动的电子音轨与跑道上轻盈规律的呼吸,都成为张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节奏。

  在专注科研之余,张浩用镜头捕捉世界的诗意,其摄影作品曾被学校官方媒体转载,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是对生活美学的致敬,于田间见溪流,于原野见蝴蝶,其观察力与审美在科研之外的细密延伸;他也是校园马拉松赛道上的奔跑者,在塑胶跑道上挥洒汗水,在完成五公里挑战的过程中领悟坚持与耐力。从静谧的取景框到充满律动的跑道,张浩切换着不同的身份,在多样的体验中,丰富对世界的感知。

image.png 

  张浩还在B站上发表视频,构建自己电子音乐Up主的身份,在旋律与节奏的编排中,他构建着释放内心声音的音乐艺术空间,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艺术审美。而当张浩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户外骑行与徒步是他丈量山河的方式。车轮碾过路面,脚步踏过山径,这不仅是对体能的锤炼,更是在广阔自然中对心境的涤荡——让科研中纠结的难题,在迎面的风中豁然开朗。

  镜头捕捉细节,让他练就洞察万物的敏锐;长跑丈量坚持,让他沉淀百折不挠的毅力;音符流淌灵感,为他注入突破常规的创意;山野拥抱天地,则赋予他容纳万象的开阔视野。张浩始终相信,从多样生活里淬炼出的坚韧、专注与豁达,恰如托举科研之翼的长风,正默默助力他在学术的广阔天地间,振翅高飞、越行越远。

  “从科研中习得专注,从运动中收获坚韧,从艺术中汲取创意——这些品质彼此滋养,共同构筑了更完整的我。这条路没有终点,我会带着热忱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张浩坦言。

  一路走来,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是张浩的不变初心。他将个人理想锚定家国发展,以平凡铸就不凡,用青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尽显成电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接下来,身为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的他,将在学术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向着更高峰奋勇攀登。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