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999年秋,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的风雨棚下,刚从川师附中毕业的周佩珩参加了开学典礼。这位怀揣电子信息梦想的新生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她会成为该校电磁材料领域的领军学者,更不会想到,一首偶然创作的诗歌会成为她学术道路的起点。

电子科技大学周佩珩教授
一路走来,周佩珩本科保研后,硕博连读,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学校培养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如今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复材学会电磁复合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超材料分会理事、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她长期致力于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及电子工程应用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5项。但这位同学们眼中的“女神”教授,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青年学者特有的探索与突破。
文理交织的学术起点
周佩珩的大学生活充满活力。除了扎实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她还担任学院“红帆船”文学社社长。这个当时号称学校十大社团之一的社团文学氛围浓厚,意外成为她学术道路的转折点。
大一时,为庆祝社团成立周年纪念,她创作了一首“蓬勃大气”的诗歌,因其展现的胸怀与情怀被社团确定为接班人。后来,作为社长的她又采访了时任副校长聂在平教授,老一辈成电人身上求实求真的精神、对科研执着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她,这些经历让她与学院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这些点滴经历,包括看似微小的际遇,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今天的我。如果说最幸运的事,莫过于读到了邓龙江教授的研究生。”周佩珩说。正是通过社团的文字锤炼和担任社长的锻炼,加深了她对学校的了解,在学院老师引荐下,她认识了时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的邓龙江教授,从此踏入电磁材料研究领域,开启了在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生涯。
跨越边界的学术探索
在邓龙江教授“莫退初心”的教导下,周佩珩所在团队三十年来坚守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出两代关键材料。但这位青年学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敏锐地意识到材料性能已接近理论极限,需要新的突破方向。
2008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首批访问学生,周佩珩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学。“当时的震撼至今难忘。”她回忆道,在MIT,大家日常讨论的工作既有《Nature》《Science》等顶刊论文,也有IEEE系列工程类文章,兼容并包,甚至有时还会直接指出某些顶级期刊文章的问题。这种学术氛围极大改变了她对科学的认知。
在MIT的一年间,周佩珩逐步从实验科学家向理论研究者发展。“我开始大量做与推理论、写代码相关的工作,发现自己不仅能做瓶瓶罐罐的实验,还能做物理数学计算。”这种跨越让她将研究重心从材料科学拓展到其与电磁场理论的交叉领域。

周佩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学
2018年,已晋升教授的周佩珩仍感困惑,觉得十年间缺乏科学边界上的突破。在师妹建议下,她再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启了全新的学习之旅。
学科背景上的互补与研究方向上的无缝对接,促成了周佩珩与好友张柏乐的合作。在这段合作期间,她得以将自己在材料学方面的专长与对方团队的理论研究深度融合,相关研究围绕一种不会被障碍物阻拦,一往无前的“光”开展,也暗含着科研之路的披荆斩棘。
这次“换环境”的决定成为她学术生涯的重要节点——双方在材料学与理论研究的交叉领域碰撞出创新火花,研究成果接连发表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等顶级期刊。

周佩珩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
“当你在大路走久了,偶尔可以潜入小路走入森林,说不定会有奇特的发现。”周佩珩用这句话形容自己的跨学科探索。她成为隐身材料领域较早将材料科学与电磁场理论结合的学者之一。
在邓龙江院士“做有用的科研”理念影响下,周佩珩的科研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她所在的团队在邓龙江院士的带领下,形成了充满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的氛围。
作为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佩珩主持的某项目聚焦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将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国防与民用领域的实际应用。“转化成功的关键是对应用端需求非常清楚。”她分享经验说。
“做科研要有服务心态,站在客户角度考虑;还要有责任意识,用创新推动领域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这是周佩珩对科研的深刻理解。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她担任学术评审专家等工作中,让她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春风化雨的育人实践
在人才培养上,周佩珩注重发掘学生特长。“只要把自己的特色和能力发挥到极致,就可能脱颖而出。”这是她的育人理念。
周佩珩的教学之路也充满青年教师的探索精神。她在课堂上通过讲科研趣事、国家军事实力发展背景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会讲笑话提神。她将团队研究的隐身材料核心参数作为桥梁,自然引入课程关键物理量,既生动又落实了课程思政要求。
此外,她还通过新生课外训练项目、大创项目和通识课程,帮助本科生走进科研,找到兴趣方向,实现学以致用。
周佩珩对学生的指导与关心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在科研还是生活上。“周老师在科研上十分认真,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深受影响。她总是以亲身经历教导我们,做研究要脚踏实地,这种对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同时,周老师为人也温和亲切,非常关心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博士生谢秦栋对周佩珩的关怀充满感激。
在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周佩珩以教师代表的身份,真切而诚挚地向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们分享了大学生活建议。她鼓励同学们发现并传承成电精神,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学术传统,将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她强调独立、深度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固有知识,勇于创新,并以自身跨学科研究的经历为例,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她还叮嘱学生学会与人相处,相互欣赏、相互扶持,强调“来自他者的支持”可能会对大家未来的科研学习及个人成长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她鼓励学生接触 AI 技术,但强调“必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始终站在主人位置,把 AI 当作工具而非依赖。”
团队协作的青年力量
周佩珩所在团队现有24位老师,在邓龙江院士带领下形成了“一家人”的协作氛围。“邓老师就像大家长,会关心到每个老师的生活情况。”这种氛围让团队充满凝聚力。
2018 年她赴南洋理工访学一年半期间,团队成员主动分担了她承担的项目任务。“在大团队中,这种长时间外出学习的情况非常罕见。”周佩珩感激地说,学校也给予极大支持,原本担心需要一周办理的延期手续,两天就完成了。

周佩珩所在团队师生合影
如今,周佩珩继续深耕电磁与材料交叉领域,同时培养着新一代成电人。“付出总会有收获。只要朝着目标不断前行,早晚都能采摘到想要的果实。”这句话是她科研生涯的写照,也正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