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做客成电讲坛,带来以“情感考古:春风、明月及风雨”为主题的讲座,结合汉语发展脉络与当下时代困境,揭示语言对构建人类情感、精神世界的关键意义,引发深度思考。

讲座中,李敬泽阐释了语言对人类的根本性意义:“语言如同空气,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 人类不仅能用语言命名具体事物,更能凭借语言创造不存在的事物、赋予万事万物特殊意义。他说,祖先曾仅为生存与老虎搏斗,而当有人将 “凶猛雄伟的动物” 与 “祖先”的概念联结时,语言便开始超越实用功能,成为精神世界的构建工具。这一命题也并非仅与文科生相关:理工科朋友用技术改变世界,而语言主权的守护,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
李敬泽以“情感考古”的方法,通过“春风”“明月”两个经典意象,展现汉语情感意义的生成过程。谈及“春风”,他援引《论语》中“孔门师徒各言志”的典故:子路志在强兵、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外交,虽符合儒家理想,却未获孔子认可;而曾皙“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描述,因传递出舒畅、自由、和谐的生命状态,得到孔子共鸣。“从此,‘春风’不再仅是气候现象,汉语词典中‘春风’的第二重释义 ——‘生命与精神的状态’,便由一代代人在语言中建构而成”,李敬泽讲道。
谈及“明月”,他同样追溯其意义演变:中国先民早在上古便观测月亮以制定历法、指导农耕,彼时月亮仅是与节气、时间相关的星体;而《诗经・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诗句,首次将月亮与人类情感绑定,让其成为承载爱慕、怀想的载体。从《诗经》到苏东坡“但愿人长久”,月亮的情感意义在语言中不断丰富,最终成为连接故乡、亲人、思念的文化符号。”李敬泽强调,语言的力量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创造世界——逻辑学、社会科学、文学乃至人类的情感,很大程度上都是语言创造的结果。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AI愈发依赖。李敬泽表达了对 “人类语言主权流失”的担忧。他指出,如今人们借助AI生成论文、诗歌、剧本,甚至出现“人与 AI 谈恋爱”的现象,这会导致人类自身语言能力逐渐衰退。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境遇与烦恼,新的时期自然需要新的语言来承载情感与思考,就像汉语中的“风雨”,最初只是指代天上刮风下雨的自然现象,却在历代文人的语言创造与建构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人们内心不安、动荡的象征,也承载着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压力与负担。当下,我们更应主动用新的语言表达当下的感受与困惑,而非依赖AI被动生成,否则不仅会加剧语言能力的退化,更会失去对自身情感与时代体验的鲜活表达。

讲座尾声,李敬泽提及杨振宁先生:“杨先生对文学、语言、表达有着深厚修养,他深爱汉语,更善于从汉语中汲取力量。”情商本质是语言能力,不仅是对他人的共情表达,更是对自我内心的细腻感知——当心中有丰富、复杂的语言,内在感受力也会更灵敏。李敬泽表示,对美好语言的热爱不应专属作家、诗人,而应属于每一个人。在AI时代,守护语言主权就是守护我们自己。人类通过语言获得世界、创造世界,若失去丰富的语言,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干枯,生命也将失去那些让它美好、丰盈的意义。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