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邱松做客成电讲坛,为大家带来题为“设计形态学:设计学建构之新范式”的讲座,围绕“科学与人文、真实与数字“的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了设计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邱松对比了传统调研与心态设计学中的新思路,指出设计形态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形态和人造形态的学科,旨在通过挖掘形态背后的规律和原理,为创新设计提供灵感和支持。邱松说,传统的设计多以“人”为中心,依赖用户调研,但是也存在问题,比如不能调研用户认知以外的内容;而设计形态学则更强调从形态本身的规律出发,通过研究自然界的形态和人造形态的内在逻辑,去探索未知的设计方向。他以一句话对形态设计进行概括:“万物皆具天性,明其理方能悟其道;世事尽现因缘,晓其始亦可得其终。”

邱松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设计形态学的独特魅力和实际应用。他首先分享了很多按螺旋态生长的事物,比如菠萝、松塔、台风等有关“螺旋”的设计案例,他讲到学生团队如何从海螺的形态(“斐波那契数列”)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款具有放大声音功能的座椅;又比如从猎豹的肢体结构中提取减震原理,设计出具有高效减震性能的跑鞋;除此之外,还包括脱离了自然形态的人造形态,譬如如今几乎与飞鸟无关的飞行器。“当然,有些还没有被探索出来。”谈及探索未知的困难,邱松说道,“比如暗物质、暗能量。这种东西如果发现了,那都不是一个诺贝尔奖的问题了,很有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的。”

邱松还深入探讨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他说:“我问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有关专业以外的问题,他们大多不了解,但我很惊讶他们的学科其实是纵深发展的。”而设计形态学是一门横断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等多方面知识。探讨学科交叉后,邱松又提到,艺术与技术并非完全对立,二者其实是结合的,比如航天方面,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层层打磨,也要在艺术方面精益求精。邱松说,“设计的未来在于超越认知,探索未知。”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