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何小刚教授做客学者论坛
文:教师发展中心、物理学院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 时间:2025-11-10 271

  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何小刚做客学者论坛,作题为“中微子的故事:从基础物理到宇宙前沿”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物理学院和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承办,物理学院王志伟研究员主持。

图片1.jpg

  报告伊始,何小刚教授介绍了李政道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学术定位。研究所在李政道先生倡议下成立,致力于开展面向基础科学前沿的系统性研究,覆盖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量子凝聚态物理等多个方向,现已形成国际化、年轻化、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格局。

  围绕“中微子”这一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研究的关键角色,何小刚教授从历史发展、实验突破与理论框架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他回顾了从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费米建立弱相互作用理论,到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发现、三代中微子的逐一确认,再到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实验确证等里程碑事件,指出中微子研究贯穿弱相互作用理论演进的核心线索,是推动标准模型建立的重要动力。

  何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具有非零质量这一重大发现,阐释了质量平方差与混合角在量子力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系统讨论了中微子质量可能来源的跷跷板机制(Seesaw Mechanism)及其三种理论实现类型。他指出,中微子极轻的质量本身意味着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在理解费米子质量结构、宇宙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问题中具有深刻启示。

  在报告的后半部分,何教授进一步讲述了中微子在宇宙学与高能天体物理中的作用,介绍了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反应堆中微子、超新星中微子以及高能宇宙线中微子的探测进展,并重点提到由李政道研究所推动的南海深海“海铃计划”中微子望远镜建设。该项目将利用深海低噪声环境观测高能中微子,以期回答宇宙中极端能量来源的关键科学问题。

图片2.jpg

  本次学者论坛不仅为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者搭建了思维碰撞的平台,也为跨学科青年学者与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前沿科学问题的契机。与会师生就中微子质量顺序、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海底探测技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编辑:刘瑶  / 审核:罗莎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