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12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承办的“心关怀·大咖在线”主题心理讲座邀请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陈昌凯老师担任主讲嘉宾,为成电学子带来一场题为“大学情商修炼指南:轻松社交·积极生活”的分享交流。
![1[1].jpg](/upload/image/8d7a787e2aea7b86df1c1ba523634f23.jpg)
讲座伊始,陈昌凯老师以“一见钟情”为切入点,与现场同学展开生动互动。他以风趣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情感形成与社交心理的好奇。随后,他将视角转向新媒体时代的认知方式与心理现实,指出在信息高度个性化的今天,“真理逐渐被个体的真实所取代”,越来越多人依据自身经验作出判断与行为选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中。通过展示四幅富有启示的图片,他进一步阐释:每个人所感知的“世界”实则是自我经验的投射,这些经验未必反映客观真实。在此基础上,他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认知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并呼应开场提出的“你是否遇到了那个一见钟情的人”,启发大家从情感体验出发,思考经验、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结。
陈昌凯介绍了社会认知中常见的几种认知偏差,包括决定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影响近期判断的“近因效应”、让人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以及对群体形成固定看法的“社会刻板印象”。他结合校园生活实例,剖析了这些心理机制如何在日常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判断与互动,并指出觉察这些认知偏差的存在,是打破人际误解、迈向成熟沟通的关键一步。
为进一步从科学角度解读人际吸引的底层逻辑,他再次回到“一见钟情”这一话题,从神经生物学视角揭示爱情的本质。他阐述道,浪漫情感的背后与大脑中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密切相关,特别是多巴胺的奖赏回路及其带来的回报期望,构成了关系中强烈驱动力。这一科学视角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也为大家理性看待自身情绪波动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
讲座最后,陈昌凯系统阐述了情商的核心内涵,将其归纳为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管理五大能力。他强调,情商的修炼是一个贯穿大学乃至一生的持续过程,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深刻的自我觉察与他人共情,实现内在的从容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真正拥抱积极而充实的生活。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罗莎 / 发布:李果